□梅小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三新组依托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项目实施,大力发展特色稻米产业,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整合多元产业要素,建构合理化利益链接和分配机制,公司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产销服务“兜底”保障,实现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谱写了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一、致富有“稻”,开创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新组所在的进化镇临江村,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水—田—林—寨—溪等自然景观交错,曾获得“贵州省森林村寨”称号。该村坝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富含锌硒,气候温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依托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建设,适宜有机优质稻茶种植。2021年8月,三新组以“有机三新·水韵稻乡”产业特色在全省78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遴选中脱颖而出。
三新组积极抓住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机遇,利用连续三届获得中国稻博会唯一有机大米金奖的“临江有机大米”品牌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挥水稻产业支撑作用,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做靓“稻”品牌,做足“稻”文章,传承“稻”文化。
三新组成立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为社员,流转土地200多亩发展“玉针香”优质水稻,统一标准管理,既有利于提升水稻品质、实现标准化生产、助力品牌打造,也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专业合作社以自有土地为种植示范基地、以服务农户为中心、以提高生产绩效为目的,强化建章立制,通过面向合作农户集体组织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采购,种植、除草、管养、采摘等技术标准化或服务,统一产品收购和销售,为种植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农户根据合作社要求,采用标准化种植,产销不愁,收益稳定增长。
产业组织方面,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垫资为农户提供农资,农户以保底价卖给合作社,合作社收益的20%返还给农户、30%分红给股东、50%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和公益事业,实现农户变股东、农民变员工。合作社采取“稻油轮作”模式,按照“三零一全”(零排放、零污染、零剩余、全利用)实行有机栽培,提升传统粮油产业效益,探索和推广能够有效提升传统粮油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农业模式。
二、“四引四变”,激发群众合作发展共富新动能
三新组积极推进“引企入村、资源变资产”“引民入社、农民变股民”“引贤返乡、洼地变高地”“引货出山、产品变商品”,着力培育乡村增长极,充分发挥“四引四变”小杠杆作用,撬动乡村大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引企入村,资源变资产。按照农业与二三产交叉融合的思路,依托三新组优质稻、有机茶等优势产业,培育引进7家企业,并将农村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打包出租、挂牌出让或入股企业,发展茶叶、大米加工基地。同时,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花池、阳台、房顶等闲置空间种植茶叶、蔬菜等,发展庭院经济。这些路径将群众手中的“死资源”变“活资产”。
引民入社,农民变股民。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突出村民主体地位,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项目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实现就地务工拿薪金。
引贤返乡,洼地变高地。打造“仁孝乡贤”品牌,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从成长于乡村、愿奉献于乡里的贤达人士中推选乡贤,以乡情为桥梁、以政策为纽带,通过召开座谈会、寄发慰问信、招商推介等方式引导促进能人返乡、智力回哺、项目回归。
引货出山,产品变商品。坚持以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为引领,突出三新组特色农特产品绿色、生态、有机卖点,积极利用好珠海香洲区帮扶示范点建设平台,通过订单销售、直播带货、C端零售、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推动三新组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三、合作生产,开拓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新形式
合作生产,实现资源汇聚整合,创新模式,激发乡村经济活力。通过项目塔台、产业唱戏、合作聚力,实现农民共富,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共创美好未来。
项目搭台。利用示范点项目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搭建舞台。在三新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道路项目建设占地补偿问题的协商过程中,三新组建立了“党群直议”制,成立了“群众议事会”,构建了村民小组级的“党支部+议事会+村民大会”公共事务决策机制,创新了“微信村民大会”的新型议事方式。良好的议事机制,为动员农户积极参与有机水稻产业发展奠定了合作的基础,农户跟着“组织走”,有效推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模式的形成和运行。
产业唱戏。三新组以有机稻茶产业为龙头,通过磁吸辐射,以三新稻茶示范项目区为核心,带动周边社区陆续发展有机稻茶生产,优质稻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先进技术不断推广,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三新组的有机稻产业,带动群峰农机合作社、农村微信电商、品牌建设,促进有机稻茶产业发展。
合作聚力。通过党员带头、先进群众加入,三新有机大米加工合作社得以创建,形成了以“合作社”为枢纽链接企业和市场的合作机制。三新组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将政府链接资源获得的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入股分红,趟出了农村经济发展多元主体、多种资产、多种运行机制的混合型聚力合作新机制。
农民共富。三新组共种植特色有机稻茶4000余亩,近年来亩均产值提升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围其他组411户群众增收。农业产业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户利用闲置房屋改造成茶叶加工厂3家、大米加工厂4家、玫瑰加工厂1家,发展民宿4家,创收500万余元。以村带动组,加强集体资产运作,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及东西部协作资金,以债权投资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按投入资金的5%进行收益分红,利益联结困难群众,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集体经济财务收入,大大增强了集体经济凝聚力。
三新组以“有机田园,全民共享”为宗旨探索出了一条西南山区特色田园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有机农业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全民入股、社区善治创新,建成了产业引领、全民共建共享共赢的特色田园乡村,将一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且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水韵稻乡,有机农业”美丽田园乡村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为2023年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GD2304)】
来源:《贵州政协报》202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