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专家学者话两会 |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日期: 2024-03-15 11:04 来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 字号: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中央一号文件先后5次聚焦乡村振兴。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促进法也制定出台。新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指明了路径。

一、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是稳定提升粮食产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强大豆、小麦、油料、畜牧业、渔业等生产供给能力,切实解决在极端状况下中国粮食生产“够吃”问题。二是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质量。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利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及管理,优化资源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按照“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理念提高农产品,打好各个地区农产品“特色牌”“创新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让中国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世界供应基地,解决农产品“吃不好”问题。三是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土地质量。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定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耕地保护的底气更足、措施更硬。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厉打击及清理地方发展中“耕地上山、耕地下水、公园耕地、毁林开荒、拔苗砍树”等“形式化”耕地现象。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修复及改造,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加强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土地资源修复保护。创新标准农田改造投入模式,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减少耕地无人管理、无人耕种等现象,解决农产品“耕不好”问题。

二、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一是做好返贫监测预防规模性返贫。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加强对脱贫地区群众监测,对重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二是加强脱贫地区产业扶贫。增加脱贫地区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支持为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差异化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重视脱贫后农民的就业保障,特别是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为农民工就业提供较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高度重视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就业创业问题。三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基础上,完善东西部协作及帮扶模式,建立东西部协作扶贫中优势互补、发展共赢、良性发展的协作体系。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县加大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提高政策精准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三、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从乡村内部出发,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确保土地承包到期后的科学性、延续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地将现阶段农村土地资源优势转变成资产和产业优势,吸引各种要素向乡村流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充分保证农民土地权益,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二是深化农村人才制度改革。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等,深化农村人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培育现代农村新型人才。重点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鼓励外出学习大学生返乡工作及生活,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挥其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现代 “乡贤”人才,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以最大努力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改革,按照统一规划、个性设计、分步实施、全程监管模式,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便民驿站、便民农用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改造,提高农村地区住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罗以洪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数字经济实验室执行副主任,研究员,博士)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 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