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劳动时报》:袁觅 齐心协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发布日期: 2024-08-19 10:16 来源: 劳动时报 字号: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然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形势环境之复杂前所未有,肩负的改革发展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前方是更难走的“上坡路”、更难啃的“硬骨头”、更难涉的“礁石滩”。着力破解妨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必须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营造敢的良好环境、激发敢的精神主动、形成敢的强大合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把蕴藏在干部、地方、企业和群众身上敢拼敢闯、真干实干的劲头充分激发出来,积蓄前进动能、释放发展活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进。

一、激励干部敢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体现新担当

干部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越是攻坚破难之时,越需要一大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改革往往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触动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挑战。对于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以强力举措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决定》指出,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这就必须引导干部敢作敢为,能作能为,善作善为。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干部敢为的环境。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用人导向,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和良好氛围,围绕推进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大力选拔重用讲政治、敢担当、能破难、善成事的干部,让干部干事创业有舞台。二是优化容错纠错机制,提振干部敢为的信心。要着力消除妨碍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因素,切实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澄清正名机制,对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失误错误,在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失误错误,为推动发展而非谋私利出现失误错误的干部,要依规依程序予以容错免责,让干部干事创业无顾虑。三是深化干部培育机制,增强干部敢为的能力。敢为不仅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积极作为的实践主动。改革实践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干部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让干部在实践磨砺中成长,不断更新干部知识结构,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让干部干事创业有底气。

二、支持地方敢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作为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靠“敢闯”蹚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勇于“摸着石头过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借鉴。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对重大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地方是改革的实施者与推动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决心与智慧的比拼,需要各地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鼓励地方打破常规勇闯新路,进行自下而上的试点探索。一是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把牢地方敢闯的方向。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地方必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分工,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要破除思想束缚,树立地方敢闯的导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地方要展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勇于在一些没有设立“红线”和禁区的领域大胆先行先试,拒绝“宁不出彩、也不出格”,要以思想“破冰”推动发展“破题”。三是要加强监督监管,规范地方敢闯的决策。要加强对地方敢闯敢试的监督执纪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构建多元监督格局,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得到有效落实。

三、推动企业敢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新动能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在于市场主体,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保持活力,才能最大程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必须围绕激发企业活力深化改革,让企业有冲锋在前的胆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决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一是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夯实企业敢干的基石。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民营企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外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必须为各类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完善市场公平竞争制度,鼓足企业敢干的信心。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定不当市场干预行为防范事项清单,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创造一个让各种要素得以充分流动、各种进入壁垒得以彻底打破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敢干的底气。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提升营商环境综合性优势,树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一条龙”“套餐式”“送上门”“最多跑一次”等服务,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

四、鼓励群众敢首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新活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力,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来。

《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建设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筑牢群众敢首创的根基。必须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二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搭建群众敢首创的舞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机制,在实践中激发群众智慧力量、总结群众创造经验。三是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群众敢首创的自觉。要着力营造支持创新创造创业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政策体系,集聚创新创造创业人才,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激活群众首创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激活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注: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