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已成社会风险治理的关键环节。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知识产权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风险意识,是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是推动知识产权规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商业秘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其独特性和价值而需要保密的信息,这些信息未被公众所知且为保持其秘密性采取了合理措施,并且在市场中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目前来看,商业秘密侵权出现了增速快,不好执行的特点:一方面增速较快,在2023年,侵犯著作权类犯罪、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人数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96.6%,增幅明显高于整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可见强化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已然成为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重点;另一方面,执行力度较弱,更多是未构成犯罪程度。根据裁判文书网中以商业秘密作为案件名称的案件中,民事案由1826起,刑事案由238起,执行案由23起,可见对商业秘密的侵权案件最主要还是集中于民事侵权领域,尚未构成犯罪程度。出现这样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法律适用和认定难度大。商业秘密的法律构成要件较为复杂。商业秘密在实务中存在较大争议,在具体案件中的存在认定困难。此外,商业秘密案件的审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且原告往往难以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商业秘密的存在和保护措施,导致很多案件以原告撤诉告终。第二,诉讼维权难度大。商业秘密信息确认不准、前期管理混乱,导致后期法律救济乏力。据最高人民法院调研显示,超过49%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以原告撤诉告终,主要原因是原告不能举证自己的商业秘密范围和保护措施,无法证明商业秘密权利的存在。另外,商业秘密案件在适用法律中,存在不少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审理难度大、周期长,诉讼成本很高,巨额经济损失很难挽回。第三,企业保护意识不足。企业保护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企业对自身商业秘密和隐私的保护,仅仅是法律宣传、培训会、年报会培训讲解和法律宣传。
为此,要保护好商业秘密,促进知识产权的规范化,一是,要加强建立企业严格的保密规章和管理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律规定了对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如盗用、泄露、非法获取等)的法律后果,明确了权利人可以依法请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但还是存在不够的细化问题,所以从上而下,应细化法律,并从法律角度衍生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将载有商业秘密的文件和档案加盖保密章,施行专人、专库、专柜制度,规范涉密文件的借阅手续。对涉密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安排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对设备的保密部分用箱体封闭,同时标注“保密”标识。
第二,企业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机构。企业商业秘密的认定与保护工作本身有着较高的法律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这项工作,故,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立商业秘密保护机构,配备专业的保密人员。第三,加强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企业高层领导首先要意识到保护商业秘密的必要性,视其为企业的“杀手锏”,认真剖析国内外企业管理商业秘密的成功经验和被窃取秘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保护管理模式;其次重视对员工的保密教育,组织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专项学习培训,反复强调、宣传保密的重要性,同时减少人员流动所带来的泄密风险。
提高商业秘密风险意识,对推动经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重要机制,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黔知战略〈2023〉02阶段性成果)
来源:《贵州法治报》202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