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黔南州荔波小七孔风景区赏景游玩(袁福洪 摄)
提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第一资源、宝贵财富。展现美丽贵州新风采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山清水秀与绿色低碳融合中推进美丽贵州建设。
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就是既要守住山清水秀的生态基底,又要探索出绿色低碳的转型新路。当传统发展路径遭遇生态瓶颈,贵州以山地省情为逻辑起点,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开辟新境,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
山清水秀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
贵州的山清水秀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美景描绘,更是一种深层次文明演进过程的映照,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的多重价值转换。
从空间格局来看,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以63%的森林覆盖率为“两江”流域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态供给,其意义已超出地域范畴,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支撑点。在发展路径上,贵州面对传统发展模式与生态承载力的张力,通过创新性的实践给出了回应: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新型生产要素,不仅培育出茶叶、刺梨等山地特色产业,更与大数据、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生态重构产业结构的独特路径。而在文明层面,贵州多民族聚居带来的传统生态智慧,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活力。诸如“林粮间作”“稻鱼共生”等世代传承的生态经验,正在与现代科技深度结合,推动传统生态伦理与现代治理理念交融共生。以赤水河流域为例,区域间生态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不仅有效缓解了曾经的环境困境,也实现了水质改善、产业升级与民生提升的同步推进。从“美酒河”转型为“生态河”的过程,正是贵州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更展现出一种从征服自然走向顺应自然的发展观转型。
绿色低碳是贵州产业变革的转型新路
贵州的绿色低碳转型不是对发展设限的妥协选择,而是一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驱动产业变革的深度实践。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地处喀斯特高原,曾经面临生态脆弱与资源短板的双重挑战。然而,正是这一地貌约束,反而使其成为探索绿色发展的起点。
在能源结构转型中,贵州依托自身凉爽气候与水、风资源的叠加优势,将原有的煤电基地转型为绿色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构建出“算力+清洁能源”新型发展模式。在产业层面,贵州对传统高污染行业进行系统性重构,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磷化工等行业转型升级,让废弃矿渣变废为宝,重新进入绿色建材的生产链条,展示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现实路径。同时,制度创新也为贵州的绿色实践注入动力,全国首单竹林碳票交易落地赤水,打通了生态产品确权、计量到交易的全流程,不仅为生态价值定价,也让守护生态的基层力量获得切实回报。
在贵安新区这一典型区域中,生态功能区面积接近70%,但数字经济贡献值却超过全区GDP比重的53%,说明绿色并非发展空间的压缩,而是通过要素重组催生出新质生产力。这一系列实践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二元对立思维的突破,构建出“绿水青山-生态资本-绿色财富”的价值闭环,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在山清水秀与绿色低碳融合中推进美丽贵州建设
作为生态脆弱区,贵州独特的创新发展历程,正在重塑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在传统印象中,喀斯特地貌意味着资源匮乏、开发受限,被视为发展劣势区,但贵州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自然条件并非阻力,反而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动力。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动绿色产业布局,贵州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道路。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中国天眼”核心区,在全面实施电磁环境管控、严控工业干扰的同时,不仅成就了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也带动了科普旅游、生态体验等产业链条的兴起,实现科研、生态与民生的多赢局面。更有价值的是,贵州并未重复“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在发展初期就将生态伦理嵌入产业结构。像雷公山的古茶林认养模式、侗族稻作文化研学项目,不仅延续了民族文化的根脉,也催生了绿色经济的新形态。
由此观之,贵州的实践不仅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更提出了一种发展新命题:即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原本被认为难以开发的山地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现实产出的新型生产要素。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体现,也标志着现代化建设不再只是对物质积累的追求,更是推进文明形态与生态智慧的融合演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美丽贵州建设的实践蕴含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它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这一进程并不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追随或复制,而是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走出的创新路径。这一进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作为核心命题,通过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将生态价值深度嵌入社会与经济系统中。
贵州绿色低碳发展,既回应了当下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映射出文明形态演进的深层趋势。这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应只是产业结构的跃迁或城市形态的更新,更应是一场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逻辑、价值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当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发展的内在逻辑,现代化的视野就不再局限于短期效率与物质积累,而是扩展为一种更为广阔、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转型或许是“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的时代意义所在:用生态之美定义现代化之质,以绿色之笔书写文明新篇。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贵州省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