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贵州作为内陆省份,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准确把握贵州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比较优势,着眼国家所需、贵州所能,聚焦“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围绕通道互联、产业转移、生态合作、科技教育、市场统一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尤其是推进资源、产业、产品、服务、要素、制度等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形成服务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基地、连接国内大循环的内陆重要枢纽节点、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通道,推动贵州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色产业支点、内陆枢纽节点、绿色发展亮点,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列满载2688吨化肥的铁海联运班列,从贵阳南站编组场内鸣笛启程,驶向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龙建睿 摄)
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地位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不断挖掘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从“梯度转移”向“分工互补”转变,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通过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化分工地位。发挥风、光、热资源丰富及传统能源优势,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规模化智能化水平,全力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提升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和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的价值创造能力,协同智能酿酒、生物制造、酒旅融合等促进酱酒产业“倍增化”发展。培育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吸引链主型电动汽车落地贵州,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把数字产业作为畅通省内外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数据中心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数据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以新质要素为引擎赋能“富矿精开”,锻强精深加工产业链,促进磷化工、煤化工、生物医药、新型化工、新材料产业等向精细化、中高端延伸。推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
二是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山地特色主导产业。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和品牌建设行动,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升级,建设面向大湾区市场的山地绿色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
三是把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作为吸引游客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抓手。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建设一批世界级、区域级、精品级旅游路线,聚焦新需求加快培育多元业态消费新场景,扩大“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影响力。
四是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新型储能、氢能、北斗卫星应用、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健全完善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和新质生产力投入增长机制。
五是把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著标识。聚焦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着力在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探索具有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占比。
推进高水平区域合作
聚焦重点区域融入国内大循环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的战略之举。作为内陆省份,贵州要把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作为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发力点,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打造重要节点,加快形成“一轴、两带、三区、多点”(一轴即粤港澳—成渝主轴;两带即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三区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多点即国内外多个区域合作城市、地区)全方位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
一是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强化融入大通道建设。完善省际铁路、公路、水运港口和机场等通道体系建设,提升与长江沿江港口、高铁和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提等升级等跨区域快速通道建设工程,谋划推动连接长江与珠江的“渝黔桂运河”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循环阻力。
二是提升重点区域合作水平。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积极融入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体系,协同打造沿香港—广州—桂林—贵阳的旅游观光走廊,把贵州建成大湾区产业转移创新区、陆海联动开放共同体、度假康养旅游后花园。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共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生态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协同推进赤水河、乌江和长江、沪昆通道沿线旅游和产业合作,将贵州打造成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示范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进成渝贵“西三角”快捷交通圈建设和“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深度合作,毗邻共建白酒、新能源、新材料、旅游、航天航空等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联动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共同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是强化教育、科技、医疗和人才合作,建设深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四是打造融入双循环的战略节点,推动省际合作园区等各类合作平台提质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东西部产业协作示范区。
推进高水平内陆开放
积极融入国际循环
内陆地区更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内外联动激活内生动力。
一是有效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按照“一品一策”的原则,出台推动工程机械、肥料、轮胎、白酒、茶叶、吉他、打火机、辣椒、刺梨等产品的出口精准支持政策,切实帮助当前外贸企业解决出口中的实际困难,力争进出口占比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围绕航天航空、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外贸综合服务等领域大力引进高附加值产业,积极承接外向型纺织服装、移动终端等加工贸易转移,发展“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新型加工贸易。
二是聚焦提升RCEP合作层次,加快“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以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为突破口,加强RCEP区域规则“一国一策”“一品一策”的研究跟踪,推动贵州轮胎、建材、磷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境外投资和布局生产基地,创建RCEP利用示范区和跨境产业合作试验园。深化交通、水利、能源、大数据、旅游、教育、农业等领域合作,通过承接海外工程承包带动贵州装备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进而形成外贸新增长点。拓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三是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功能,争取将贵阳贵安高水平建设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构建以进口商品为主导的“保税+”产业链。完善贵州出口货物“集拼集运”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报关效率。探索新型易货贸易、国际货运包机、转运物流和转口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化肥、轮胎等传统一般贸易转型跨境电商模式,合作共建公共海外仓体系。
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对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对接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更多资源要素的循环流动,为全国生产力布局优化提供助力。
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对接统一。严格落实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内卷式”竞争,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二是更好融入全国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与广东等对口帮扶省份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提高劳动力出省务工水平,主动对接融入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融入全国统一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加快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西电东送”电价形成机制。推进数据确权和数据资源化、资产化改革,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更多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全国推广清单,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
三是积极融入全国商品和服务市场。推动贵州特色商品在全国各地产品博览中心推介展销,助推“黔货出山”。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标准化建设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三大工程,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国家和行业企业标准领跑者。
四是对标全国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强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构建惠企柔性行政执法新模式,提升重点产品追溯等方面跨省通办协作能力。
五是对标发达地区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工作,推动形成顶天立地的企业格局和良好生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