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范同寿|黔中大地对王阳明的滋养

发布日期: 2025-08-27 11:10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35期 作者: 字号:    

提要:贵州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正是这片沃土和他的人民滋养了王阳明,孕育了他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在明代的确是一件引人瞩目的事。

这个被誉为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心学”创始者的古代名人,因为上书为别人鸣不平,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当驿臣。从歌舞升平聚落万户千家的都城,贬谪到闭塞荒凉的边远山区,如从天堂一下落到了地面。

王阳明文武兼资,是明清以来学者中的第一流人物。他所创立的“心学”,在明代中期的思想界犹如一声惊雷,震动了一统天下的宋明理学。其影响从明清一直延续到近代,从中国一直远播到朝鲜、日本和欧美。有人称他为世界级的思想家,一点也不过分。

贵州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正是这片沃土和他的人民滋养了王阳明,孕育了他的阳明心学,促生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伟大哲人和他的学术体系。没有龙场的3年悟道,就不会有王阳明以后的功绩和成就,就不会有阳明心学。

王阳明贬谪到贵州龙场以前的官职并不高,尽管他恪守着一个官员兢兢业业的本分,却从未受到重用。他最初的职务是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来才改任兵部主事。按照明代官职品级,兵部主事为正六品,只比知县略高一点。除了官当得不大外,在京城任职的这段时间里,王阳明也与常人无异,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明代的读书人大多信奉宋明理学,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也和他们一样,对朱熹等人所提倡的格物穷理的道理深信不疑,相信“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直到21岁,他对程朱的理论仍然十分执着,曾经面对着家里的竹子冥思苦想了7天7夜,想从当中“格”出所希望的“理”来。结果,“理”不但没有格出来,人却生了一场大病。以后的大部时间,他都在忙着参加会试。这个时期的王阳明,既对程朱理学深信不疑,又一度信佛信道,实际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王阳明37岁以前文墨中并未发现关于心学的论述,足以说明这一点。

为了突出王阳明在贵州处境的艰苦,渲染他在逆境中的奋斗,一些人总是把明代中叶的龙场描述得非常荒凉和破败。王阳明自己在《瘗旅文》中也宣扬龙场的环境“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称自己“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将黔中的龙场形容成了一处不宜人居的恐怖之地。这不仅过于夸大其词,也与黔中龙场的实际情况不符。

王阳明的贬谪地龙场,即今修文县龙场镇。修文县位于贵州省城贵阳以北40公里,唐为羁縻功州地,宋朝时为功州、清州两羁縻州之间地,隶属于绍庆府。是时,当地集市贸易已较为活跃,因习惯于辰戍日赶场,故名龙场。元代在今修文地区置六广、底寨、养龙坑、青山等处,属顺元宣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底寨、养龙坑、青山长官司,属贵州宣慰司。同时置黄沙渡、六广河巡检司,属贵县。洪武十七年(1384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劈山筑路开设九驿时,龙场为其中的首驿。之后,这里一直是川黔交通的要冲,是几条古道的交汇点。王阳明受贬谪的时间虽然离奢香建龙场驿有124年,但其间这一带并无大的战乱,昔日昌盛的集市,决不可能破败到不堪人居,变成了某些文章所描述的“蛮烟瘴雨的荒山绝域”。

到过修文的人都知道,位于黔中地区的龙场镇,并不是一座山城。尽管从贵阳前往修文需要穿越崇山峻岭,但只要一过三足山,眼前便是一片开阔地势。如今繁华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虽然占据了主要空间,但阡陌纵横、田畴绵延的景象依然可见。历经500多年沧桑后的龙冈山,依然绿树掩映,郁郁葱葱,显得那么宁静,而在万山汇聚的贵州,它只能算是一座小山包,并没有某些文章所形容的那种险峰峭壁,也没有当年王阳明感受到的那种冷漠与荒萦。

地处黔中的修文县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盛夏无酷热、隆冬无寒冷。或许是王阳明从京城一下来到几千里以外的异域他乡,觉得极不适应;或许是后人为了衬托这位哲人治学环境的艰苦,刻意用了夸张的手法。总之,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在一些人的笔下成了让人闻之色变的穷山恶水。这与历史上某些带有偏见的人,爱将山清水秀的贵州形容为瘴疬之乡的做法,颇有点一脉相承的味道。

王阳明在贵州的确做了不少事。他创办龙冈书院,开课授徒,又应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及其继任者席书的邀请,到省城贵阳的文明书院讲学,为贵州培养了众多人才。他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规定,开创了贵州一代新的学风。

然而,贵州这片土地所给予王阳明的,也同样十分丰厚。他在贵州既得到从官吏到平民百姓的尊重,也得了到各族群众的热情帮助。王阳明虽然带了一群仆从到贵州来,面对从未体味过的陌生环境,仍然感到无所适从。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当地苗、僚人民帮助他在龙冈山腰建起了几间茅屋,使他得以安身。当身处逆境的他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对着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的时候,正是当地各族群众的质朴、善良、助人为乐感动了他,重新焕发出昂扬斗志。

王阳明是正德三年(1508年)农历三月抵达龙场的,在贵州前后待了3个年头。正德五年(1510年)初,谪戍期满,三月,复官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是年八月,刘瑾因谋反被下狱遭凌迟而死,王阳明头上的阴霾一扫而空,从此官运亨通,先被任命为南京刑部主事,不数月即改任吏部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人风光了,求教的人也猛然多了起来。就在这一年,不少学子拜在王阳明的门下,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了著名学者。同年底,王阳明被擢升为南京太仆少卿,十二月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的平定宁王之叛,是王阳明学说传播的转机。这场功劳大大提升了他的人气,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的学说。他的语录《传习录》也在弟子徐爱的资助下得以面世流行。而他自己则在赣州讲学的时候,正式提出了“致良知”之说。从此,“致良知”这三个字成了王阳明讲学的宗旨,王阳明也就成了自孟子、程颢、陆九渊之后正式提出“心学”的古代哲人。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使贵州成为阳明心学的孕育地,成为阳明心学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始发点,成为贵州人引以为荣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正是贵州的山川大地和各族人民所组成的自然与社会生境,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