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张智勇|依靠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布日期: 2025-08-27 11:26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35期 作者: 字号:    

提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复杂形势,贵州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在于依靠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社会之稳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复杂形势,贵州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在于依靠发展。这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破解“就业难”与“用工缺”并存难题的关键之举,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路径。


发展经济才有好饭碗:

把经济搞上去,饭碗才能端得稳、端得好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根基在于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从过去一段时期贵州的发展来看,经济增长曾较大程度依赖资源开发和基建投资,虽带动了就业总量增长,但也面临就业结构单一、可持续性弱等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培育大数据、新能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等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新兴产业和增长点,为就业扩容拓展更广阔的优质空间。

为此,贵州正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强力推进贵阳贵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创造高技能岗位并带动服务业就业;发展以仁怀酱酒、遵义辣椒、黔南刺梨等为代表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深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吸纳灵活就业与返乡创业。

同时,强化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在交通、水利、5G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保持适度投资,既直接创造建筑业岗位,更改善环境,间接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及稳定用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支持引导“小店经济”、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重要蓄水池,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源头活水。


产业升级带来好岗位:

产业往高处走,干活的人跟得上、挣得多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核心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以及劳动者技能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精准匹配。相较于发达地区,贵州产业链整体处于中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优质岗位供给相对稀缺,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吸引力。同时,劳动力技能结构存在双重矛盾——传统行业劳动力面临技能转型压力,而大数据、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又亟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为此,贵州正双管齐下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高质量岗位,聚焦大数据、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现代煤化工、酱酒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进而持续释放大量研发、设计、管理及高端技术操作类岗位。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精准化的技能提升战略,深入推动“技能贵州”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大力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电工、焊工、康养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并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强化劳务输出、技能提升与返乡创业培训,确保学有所用。


区域协调造就好工作:

家门口有活干,好日子有奔头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破除区域壁垒,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推动发展更趋均衡。当前,贵州面临的突出挑战是城乡二元结构与县域承载力不足,大量优质岗位集中于贵阳、遵义等中心城市,而县域经济实力和产业支撑相对薄弱,吸纳高质量就业能力有限,导致规模庞大的黔籍务工人员不得不跨区域转移。

因此,贵州正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区域就业支撑体系:一是建强县域经济“主阵地”,大力培育“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如正安吉他、从江香猪等),形成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县域产业集聚度和就业承载力。二是依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延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链条,创造更多家门口岗位,并大力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广东、浙江等对口帮扶省份的精准对接,在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稳定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技能、资金和项目返乡发展。


精准施策托起好日子:

帮困难群体找到出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出彩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精准有力的帮扶。目前,贵州面临三重挑战: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毕业生人数持续高位,部分就业期望与市场需求及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落差,“慢就业”现象增多;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与质量亟待提升,部分集中于低技能高强度岗位,稳定性差,权益保障力度和技能水平需提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需持续加强,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脱贫人口等群体就业能力较弱。

为此,贵州靶向施策,针对高校毕业生,拓宽渠道,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招录力度,实施基层成长计划引导其投身“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和乡村振兴项目,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并落实社保补贴,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针对农民工,深化“贵州电工”“贵州家政”“黔菜师傅”等劳务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大规模开展适需技能培训增强岗位适应性,并畅通返乡创业渠道;针对困难群体,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延续对脱贫人口、易地搬迁群众的帮扶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并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激发不同群体的就业潜能。


协同发力营造好生态:

政府搭好台,企业愿招人,就业路子就越走越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在就业领域,市场应作为创造岗位、配置劳动力的主渠道,政府则需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环境。贵州正着力构建协同发力的支撑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催生更多新职业新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信息推送、职业指导和培训对接的精准便捷性。

同时,营造公平就业法治环境,探索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保障灵活就业人员权益;加强就业监测预警与宏观政策协同,健全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强化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联动,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力度,为企业减负稳岗,最终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协同发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格局。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本文系2024年贵州省社科院创新工程(CXLL24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