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建设遗产覆盖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交通运输、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众多行业领域,广泛分布在以湘黔铁路、川黔铁路和贵昆铁路形成的“丁”字形地域,历史价值内涵丰富、科学技术价值明显、社会文化价值突出、建筑艺术价值独特。加强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遗产功能价值发挥再上台阶,对于推动三线建设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明确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基本原则。一是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保护的目的是让遗产价值得以存续,开发利用的目的是让遗产价值得以弘扬,保护和开发利用相辅相成。二是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多数三线建设遗产都是国有资产,在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是必然的推动者和谋划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谋划和实施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三是遗产物理空间整体保护利用的原则。三线建设遗产主要由厂房、设备以及前人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构成,普遍具有占地面积大、结构体系完整等特点,必须坚持物理空间整体保护利用的原则。四是政策集成创新的原则。集成博物馆、遗址公园、文物保护、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等各方面的政策工具,一体推进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
高位推动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一是推动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政策的制定施行。探索制定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行动指南等政策文本,使三线建设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二是探索建立贵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协调机制。在省级建立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建立沟通对接机制,解决三线建设遗产开发利用属地问题。三是探索成立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持续拓展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资金渠道来源,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
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区域发展统筹协调。一是探索将长期废弃、难以得到保护利用的三线建设遗产产权,以无偿或者象征性收取费用的方式,移交所在地地方政府,以促进遗产地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地方需将三线建设遗产地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推进解决三线企业搬迁后遗留下的“公共服务孤岛”“文化荒漠”等问题。三是充分关注遗产地留居人口的日常生活。密切关注遗产地群众切身利益,以人为本一体化推进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持续推进贵州三线建设遗产开发利用经验探索。一是聚焦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树立三线文化品牌建设的龙头区域。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为核心,充分利用三线建设遗产资源富集优势,再造特区新特质。二是打造三线建设航空工业遗产城。以云马飞机制造厂为载体,构建以三线文化体验和低空旅游服务为主要业态的三线建设航空工业遗产城,建成贵州“飞的”旅游文化地标,形成直飞串飞“黄小西吃晚饭”等立体式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新格局。三是打造城市新型文化综合体。以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为龙头,充分利用长征厂、钢绳厂、碱厂、钛厂等三线企业老厂区,打造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汇集微观主体集群和文化创意业态。四是构筑贵州三线企业焕新发展新高地。在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线企业集中地带,构筑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演述三线精神的城市空间和产业生态。
作者单位
张玲:贵州商学院
李代峰:贵州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