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贵州日报》:黄承梁 张智勇|守好“两条底线” 走好绿色新路

发布日期: 2025-10-15 17:19 来源: 《贵州日报》2025年10月15日 作者: 字号:    

遵义市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付树湘 摄

  黄承梁 张智勇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贵州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启航在望。贵州要更加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要持续巩固生态本底,更要完善体制机制创新,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收获更多的生态与绿色发展福祉。

 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激活绿色发展动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要推动生态要素向产业要素系统转化,将生态优势纳入产业链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一是加速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能源、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推动生产工艺革新。严格生态环境准入,倒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产能置换和布局优化。充分利用优良生态本底,精准吸引绿色制造、生物科技、节能环保等环境敏感型产业落地,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以生态引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良性循环,让传统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机、形成新优势。二是系统布局生态产业集群,推动“生态+”融合创新发展。立足贵州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及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培育以生态旅游、康养休闲、自然教育为代表的绿色服务业集群。创新发展林下经济、山地特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动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通过“生态+文化”“生态+数字”“生态+健康”等多维融合,打造一批具有贵州辨识度的生态产业集聚区。三是强化科技赋能与数字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生态修复、资源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设生态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和园区,以科技创新驱动生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四是实施品牌引领与价值提升工程,增强市场话语权。系统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健全产品认证、溯源与信用评价体系。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品牌创建,推动生态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构建生态产品创新体系,释放绿色价值潜能。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与价值实现,是打通“两山”转化路径的微观基础。贵州应立足资源禀赋,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动生态要素向可交易、可增值的优质生态产品转变,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产品体系。一是推动生态产品形态多元化与功能集成化。突破传统农产品范畴,重点开发以碳汇权益、水环境权益为代表的产权类产品,以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为代表的服务类产品,以及以绿色食材、康养膳食为代表的实体类产品。推动“生态+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开发具有贵州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复合型生态产品,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功能多样性。二是建立生态产品全链条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针对贵州茶叶、中药材、特色林产品等优势品类,加快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生态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生态产品溯源系统,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程可追溯。推动贵州生态产品认证与国际互认,为“黔货出山”提供品质背书。三是创新生态产品场景化体验与数字化呈现。依托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生态体验场景,开发“云端认养”“定制茶园”等参与式产品。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线上生态产品展示与交易平台,突破地理限制,扩大潜在市场覆盖面。四是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运营与品牌化营销机制。培育专业化生态产品运营主体,发展“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渠道销售”新模式。构建以“贵州绿色生态”为核心的子品牌矩阵,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施精准营销。创新“生态产品+文旅推介”“生态产品+电商平台”等推广方式,提升市场渗透力和品牌影响力。

 构建生态制度创新体系,筑牢绿色发展根基。生态优势的充分转化,必须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为根本保障。当前,贵州正处在从“生态守护”向“价值实现”跨越的关键阶段,亟须通过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张力,将“绿水青山”的自然禀赋系统性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一是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生态补偿主要依赖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多元化补偿不足。应推动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特别是在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探索由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综合补偿。同时,鼓励各地开展林业碳汇、水源涵养等生态权益交易,让保护者通过市场途径获得更持续、更直接的回报。二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与监管制度。清晰的产权界定是生态产品进入市场交易的前提。要进一步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山川、河流、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产权主体、权能内容及行使规则。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并构建覆盖全省、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管体系,确保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推行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应进一步改革政绩考核办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取消或降低GDP考核权重,转而建立以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为主要依据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引导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四是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需要多方合力,应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企业环境治理责任,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与精准监管能力,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