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带队赴清镇市卫城镇调研军屯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情况

发布日期: 2023-04-14 15:46 来源: 历史所 作者:赵青 字号:    

2023年4月12日,受清镇市邀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吴大华带队赴卫城镇兴明村、坪寨村、南门村、蔡水村、迎燕村等地就军屯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情况展开调研。历史所二级研究员麻勇斌、贵州省茶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谢孝明、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所长李恒全、贵州乡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青参加调研。中共清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雁菲,清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佐涛,卫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萍,清镇市委宣传部、清镇市文旅局、清镇市史志办、清镇市卫城镇等相关同志以及长期从事卫城历史人文研究的“三老”(程家祥、莫之贵、周光俊)和调研点各村村支书、主任陪同调研并进行座谈。

   

吴大华书记在兴明村化腊组考察和尚寺遗址

吴大华书记询问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镇西卫城垣遗址情况

吴大华书记在蔡水村翻阅《朱氏家谱》

吴大华书记在坪寨村岩脚组查看遗迹情况

考察活动结束后,调研组一行在卫城镇政府召开了“调研军屯文化座谈会”。

吴大华书记在座谈交流中指出,卫城镇属地设立镇西卫已有300余年历史,遗迹遗址内涵丰富,但缺乏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挖掘整理和遗迹遗址的有效保护。贵州因军事需要建省,屯堡是贵州保障稳定的基石,是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纽带,凝聚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卫城以军屯文化、红色文化为基础,但不要仅从军事的角度理解军屯文化,还要有更广阔的思路。卫城的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要穿越历史的长河,让古韵产生灵动,持续散发出璀璨的光辉;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做到可持续发展。

麻勇斌研究员提出卫城镇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人文大镇,被错过了的历史名城”,要重新审读卫城人文方位,讲好6个故事:“乡贤群体故事”“名特街巷故事”“非遗代表故事”“特色村寨故事”“文化空间故事”“民族民间文化故事”,做好3件事:“非遗项目升级”“人文价值萃取”“生态福祉助推乡村振兴”,提出3点看法:卫城是“古代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之地”“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典范之地”“多味并存的美食小镇”。

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