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的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智库论坛以“未来产业和创新生态:全球智库之声”为主题,邀请了3位诺奖获得者、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欧洲科学院院士、5位驻华使节、7位国际组织代表、70多位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等共59个国家500余人共襄盛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应邀参加论坛。论坛同时在德国、奥地利、韩国、日本等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设立16个分会场,面向全球同步直播,展示了专业化水平、体现了国际化视野、彰显了开放合作价值。
在开幕致辞环节,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科学技术部副秘书长贺德方,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苏岚(Alenka Suhadolnik),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彭慧(Grace Carey),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WAITRO)秘书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保罗·博若思(Paul Burrows),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罗宾·彼得·腾森(Robin Peter Tensen)出席论坛并致辞。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Thomas Südhof),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EPU)主席沃尔夫-迪特尔·劳施(Wolf-Dieter RAUSCH)通过视频特别祝贺论坛的召开。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欧洲科学院院士、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亨利·阿达姆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在现场进行主旨报告演讲,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和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线上进行了发言。六位嘉宾分享了关于生物医药、通信技术、神经科学、未来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思考,还就全球科技变革趋势与中国应对,以及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营造等议题展开深度分析。
在智库联盟单位签约仪式上,来自4个国家的17家理事单位代表参加新加入联盟签约仪式,贵州省社科院院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核心专家张学立教授代表贵州省社科院与联盟签约。论坛对外发布了智库联盟理事单位37项智库成果,贵州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1项智库成果在会上发布。
在2023中关村论坛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的相关情况。张学立院长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趋势研判回答了记者提问。张学立院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实现了从“建起来”到“多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发展。十年来,以国家高端智库为主体的各类智库在各自领域正在锻造成为党和国家决策的建言者、理论创新的推进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中国道路的诠释者、推动社会进步的服务者。他认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未来有四大趋势:一是加快推动各类智库建设,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矩阵;二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更加健全;三是跨界研究、学科融合、多重主体竞合参与政策众创,将成为献策供智的通行模式;四是在外交智囊、伐谋国际、凝聚共识、国际治理等方面的作为将进一步凸显。
贵州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日常负责人、智库工作处处长许峰研究员陪同参加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