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贵州省社科院专家赴湖南参加文化考察与学术交流

发布日期: 2023-03-11 23:13 来源: 历史研究所 作者:谢孝明 字号:    

近日,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孝明博士应邀赴湖南参加文化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此次文化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由湖南省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湖南省桂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联合发起,参加者有两个促进会的主要负责人和来自长沙市、郴州市高校和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桂阳县本土文化学者,以及陈士杰、夏峕两家后裔30余人。此次活动的内容和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参观考察了湖南省桂阳县的两处传统古村落和村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包括位于桂阳县莲塘镇大湾村的夏氏宗祠和夏寿田榜眼府;位于桂阳县流峰镇泗洲村的陈士杰故居和官厅

桂阳大湾夏氏自其始祖于明初由江西泰和徙居桂北大湾,历数百年子孙繁衍而成为大族,大湾村也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2013年8月,大湾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21年11月,大湾村被确定为2021年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其标志性建筑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夏氏宗祠和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夏寿田榜眼府。夏氏宗祠于2019年2月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夏寿田榜眼府于2011年1月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泗洲村原名“四周寨”,因村四周有正堤寨、饭碗寨、牛屎寨、老鹰寨,处泗水与漼水夹角而得名,是桂阳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泗洲陈氏自始祖于宋淳熙年间迁居泗洲寨,至今已历800余年。泗洲村于2022年10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六批湖南历史文化名村。村中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有陈氏宗祠、功德牌坊、贞节牌坊、士杰官厅、花厅、方伯第、中书第、进士第8处。其中,陈士杰故居以二品规制设计建造,规模宏阔壮观,2011年1月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夏两族,山水相连,守望相助,互结姻亲,荣辱一体,休戚与共,共同发展。两族先辈素重教育,鞭策激励,故能人才辈出。尤其到了晚清时期,时势造就,更是群英荟萃、满门风华,形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人才群体。其代表人物有官至浙江、山东巡抚、兵部侍郎的“中兴名臣”陈士杰;官至江西、陕西巡抚、兵部侍郎、陈士杰外甥、以廉能著称的夏峕;“兄弟两翰林”的陈士杰子陈兆葵、侄陈兆文;夏峕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榜眼夏寿田等。以这些人物为核心,形成了湘南一个著名的文化家族和文化板块。

    二、探讨了文化软实力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如何对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的文化遗存和传统古村这些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进行自觉保护、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耕文明和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母体”;文化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如何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探讨其价值的实现路径,处理好继承和创造、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为乡村振兴植根铸魂、启智赋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要问题。

组织开展此次文化考察与学术交流活动,正是旨在落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号召,贯彻湖南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桂阳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的指示精神,以期进一步了解陈士杰、夏峕、夏寿田等桂阳先贤的家世生平和功业德行,发掘桂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先贤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桂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借此次文化考察之机,筹商创建夏寿田历史文化陈列馆事宜,广泛征集文物、文献资料,着手陈列布展的前期准备,梳理本土人文与自然资源禀赋,规划文旅发展目标,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三、通过实地考察和广泛交流,拓展了时空视野,发掘了新的学术研究聚力点,达成了以具有历史交集的湘黔文化名人作为桥梁来带动湘学与黔学的交融互动研究,促进省际区域间的经济文化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共识

湖南与贵州山水相连,道里相望,文气相通,人文交流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关系就极为密切,两地的学术研究也因此多了一层深厚的亲缘关系。以人物研究为例,仅据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统计,湘籍宦黔官员就多达300多人,而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也记载不少黔籍宦湘官员,这些庞大的人物群体,因政缘、地缘、血缘、亲缘、学缘、文缘等交织成一张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文化网络,正是湘学与黔学研究共同关注的对象和共有共享的宝贵资源。

从此次考察的两个传统古村落中走出的近代历史文化名人,就是湘学与黔学研究有着深度交集的典型人物。陈士杰与丁宝桢都是崛起于太平天国军兴的所谓“中兴名臣”。丁宝桢最初在湖南任岳阳知府、长沙知府时就与时任曾国藩重要幕僚的陈士杰相识相知。之后丁宝桢从山东巡抚调任四川总督,陈士杰则由浙江巡抚调任山东巡抚,二人治理山东有着连续性。尤其难得的是,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丁、陈二人都是凛凛向敌,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陈士杰,丁宝桢又认识了陈士杰的外甥夏峕。丁宝桢赴任川督,把廉洁精干的夏峕奏调到四川,与唐炯成为他在川督任上的左膀右臂。在丁宝桢幕府,夏峕与贵州学者文天骏志趣相投,亲密无间,有义结金兰之谊,其子夏寿田则师事文天骏,成为通家之好。文天骏死后,他的《周易或问》《省斋诗钞》等著作主要由夏寿田为其校刊整理,夏峕则撰写序言予以誉扬推介。同样,文天骏在夏峕家族的《桂阳大湾夏氏谱》中,也留下了近10篇诗文。这些文献,都是研究湘黔人物交流和学术互动的珍贵资料。此外,因夏峕荐举,丁宝桢还聘请近代湘籍著名学者王闿运主讲四川尊经书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四川近代学术的发展。夏寿田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榜眼,而同榜状元则是贵州麻江人夏同龢,同姓兄弟联袂高中殿试龙虎榜,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和湘黔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夏同龢与湖南的渊源尚不只与夏寿田的同宗同年之谊,他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留学日本学习法政时,与湖南名士杨度、罗杰、罗永绍、石润金等近20人是同学。后夏同龢督学湖南,其弟子中有湘籍近代名人谭延闿,主讲广东法政学堂时的得意弟子罗焌也是湖南近代一位著名学者。凡此种种,可以看到湖南贵州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湘学黔学交融互动研究的广阔空间和大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