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土家族,1980年生,中共党员,贵州沿河人,博士,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治理以及婚姻家庭研究。2010年以来,已在全国十四个省(区、市)农村开展田野调查,累计驻村调查超过450个工作日,具有较为丰富的农村调查经验和较为厚重的经验质感。已在《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妇女研究论丛》《农村经济》《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学术期刊和权威报刊发表各类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及其他各类课题1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次,撰写《内参报告》多次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及采纳转化应用;现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研究生论文质量抽检评审专家、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项目评审专家等。
科研经验分享
在2023年人才工作日之际,谈谈我做田野调查的一点心得体会。
纵观社会科学发展历程,西方社会科学的成型之前其社会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变革,各种理论也同样经历了一段零碎的、片面的不成熟阶段。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经济快速崛起强烈呼唤构建具有主体性的社会科学,客观上为年轻一代学者提供了做学问千载难逢的契机。因此,如何在社会转型期触摸到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摆脱西方社会科学强势话语和突破西方社会科学既有理论体系,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助力,是我们这一代从事科研事业的人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进入学界涉世甚浅,但愿以学术为业探索纷繁复杂社会运行中的普遍性规律,愿为建立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虽然这条道路漫长艰辛,但会在纷繁喧嚣的世俗中淡泊以明志,潜心做学术研究,坚持走“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治学”之路。
一、田野的灵感
田野的灵感强调任何一项研究的问题意识应来源于田野经验,不拘于教条主义,不被某一理论遮蔽,也不会戴上西方某一种理论的有色眼镜观察中国农村问题,而是“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将田野调查和感悟的经验材料加以整理改造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和再实践、再认识,因为理论必须还原成经验才有意义,唯有厚重的经验,才会获得学术灵感。因此,扎根于全国不同省(区、市)农村作田野调查是我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获得学术灵感的源泉。但是,到农村做田野调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功利的写学术论文,也不是为了完成某项课题,而是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不断提升自己对中国农村问题复杂性和多变性的认识,从而形成经验质感并融会贯通。
田野调查是零距离接触社会现象最有效的路径,也是获得学术灵感的源泉。在研究过程中以农村研究为切入点,但不拘于农村看所有社会问题。如:在“村庄之中提问题、现象之间找关联”,前者指的是问题意识只能来源于经验本身,后者则指经验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现象或材料,而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多个社会现象的集合。激发“田野的灵感”就是要接地气、有灵气地将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经验贯通,跳出唯西方理论是从,反对朴素经验主义把片面的、外部的现象当作本质的、整体的经验,才能真正做到透过社会现象看社会本质,才能做有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研究。
二、野性的思维
从事经验研究,不仅要具备好的灵感,还要具备野性的思维;不仅要有理性思维,还要有感性思维。唯有如此,才能破除朴素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才能跳出个体日常生活体验和感悟,才能获得社会学的想象力。野性的思维并非胡思乱想,更不是胡言乱语,其核心是思想要开放,即:开放的思考,敏锐的洞察,大胆的假设,严谨的推敲等,这些加起来就构成了野性思维。做社会科学研究,深刻的错误的背面就是深刻的正确,肤浅的正确却永远都是肤浅。从社会科学创新历程来看,几乎所有创新都是在空白地带、无知地带产生的,如离经叛道、天马行空、杂乱无序等大胆想象和假设,才可能给创新机会;而很规范、很有序的研究往往是不会创新的。因此,在田野调查中释放野性的思维就是不受低水平规范的约束,不是将学界已有研究变成束缚,而是变成研究资源。
社会科学研究属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尝试、是试探,若可以非常有秩序地、按班就步地、死板僵化地试探,那么创新就会打上问号。释放野性的思维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从科学研究出发,是立足于丰富的经验认识,在“经验—理论—经验”大循环中不断穿梭,不断深入田野调查,不断拓宽研究视野,以厚重的经验质感为基础推陈出新。因此,从社会科学本土化,抑或主体性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科学必须有一个呼啸走向田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科学研究一定会经历杂乱无序、离经叛道、天马行空等过程,甚至鱼目混珠、浑水摸鱼以及低水平重复,只有不断大破大立和优胜劣汰,才能真正构建具有主体性的社会科学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中国问题。
三、直白的文风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根本性的问题是在于深入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表述问题上,直白的文风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原创性研究的一点特点。深度研究用什么形式表述本不该成为问题,但如果把表述弄成了问题,尤其是把表述当成研究成果质量标准而忽视研究内容,这就成了大问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严谨不是雕琢文字,而是深入思考。因此,表述不能弄得无比复杂,一定要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表述才有利于集中精力去更深层次思考问题,才能走出科研形式上的枷锁。
当前,有些研究者将研究问题本身降格为表述问题,甚至将整合文字能力变成科研能力,以及将表述当成研究而不做研究,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之殇。直白的文风就是要求研究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单高效表达自己观点,写作不拘小节、不雕琢文字,将有限精力用于研究真问题和硬思考,从而给灵感以表现的机会,给原创以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