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11月30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赵青应邀到贵州省委党校作“薪火讲堂”讲座,党校学员80人参加讲座。赵青以“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为题,从贵州乡贤李端棻的五大成就入手,向学员们介绍了李端棻一生的重要贡献与当代价值。
据悉,“薪火讲堂”由省委党校和贵阳钟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其主要内容是名家讲坛、市(州)红色展演等,以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主,以讲授、观影等形式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10月19日,“薪火讲堂”文化系列讲座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举行,由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作首场讲座。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治二年(186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云南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刑部侍郎、仓场侍郎、礼部尚书等职,是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首倡者、戊戌变法主要推动者、堪比庐陵的教育家、贵州新学领路人。
李端棻多次担任乡、会试主考官,为国选材,识拔人才无数,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两位晚清总督岑春煊、张鸣岐,两位民国国务总理梁士诒、熊希龄,晚清著名实业家汤寿潜,近代杰出出版家张元济等都是其学生,梁启超称其“堪比庐陵(欧阳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提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可谓是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在戊戌变法期间,李端棻多次向朝廷荐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上奏《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是支持戊戌变法的重要朝廷高官,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贬谪新疆,三年后遇赦返回贵阳,主讲经世学堂,撰写《普通学说》,参与创办贵州省公立中学堂(贵阳一中前身)、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贵阳学院前身),奠定了贵州近代教育的基础,是贵州新学领路人。
李端棻一生始终秉持“学而优则仕”“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知难而进、知行合一,以“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的儒家精神,投身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洪流之中。在李端棻身上,有公忠体国的爱国精神、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变革图强的创新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历经百余年,迄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