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为大家敲响警钟(案例中人物场景为虚构):
案例一:学术交流背后的“数据窃取”
场景: 某机关数据中心干部小李,在一次国际学术论坛上结识了一位“外籍学者”史密斯。对方学识渊博,对小李的研究领域极为赞赏,会后频繁通过邮件与小李交流,并提议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研究”。
陷阱: 史密斯多次索要我国相关行业的“非涉密宏观统计数据”用于“建模分析”。这些数据虽不涉密,但经过深度挖掘和整合,能精准反映我国家特定领域的战略态势和发展弱点。
正确做法: 小李应立即意识到,未经上级批准和保密审查,任何内部数据都不得对外提供。他应礼貌回绝对方的数据索求,并将此情况作为可疑迹象向单位保卫部门或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案例二:项目合作中的“技术刺探”
场景: 某涉密科研院所工程师老王,负责一项关键技术研发。一家境外背景的“咨询公司”通过中间人联系到他,以极高的“项目咨询费”为诱饵,邀请他对“某项国际技术趋势”进行评估,并要求提供“技术可行性报告”。
陷阱: 对方要求评估的技术方向与老王负责的涉密项目高度重合。其真实目的,是通过老王的报告反向推演我核心技术攻关的进展、难点和路径。
正确做法: 老王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和保密承诺,绝不能为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和单位利益。他应果断拒绝该咨询邀请,并详细记录对方公司、人员信息,及时向组织汇报。
案例三:感情拉拢下的“温水煮蛙”
场景: 某机关文秘小张,因工作关系结识了一位“外资企业代表”丽莎。丽莎从不打听敏感信息,只是经常邀请小张喝茶、逛街,并赠送一些价格不菲的化妆品,两人很快成为“闺蜜”。
陷阱: 在一次闲聊中,丽莎“无意间”抱怨公司想了解某个审批流程,但总不得要领,她向小张求助:“你就在机关工作,能不能帮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不算什么秘密吧?” 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绑架和渐进式策反。
正确做法: 小张应立即拉响心中的警报。对于任何打探内部工作流程和行为管理规范的行为,哪怕看似无关紧要,都应守口如瓶。她应委婉而坚定地拒绝,并开始有意识地疏远丽莎,同时将这段异常交往向组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