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法治与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保密提醒】筑牢反间防谍的“钢铁长城”——机关单位人员必须严守的防线

发布日期: 2025-10-14 10:41 来源: 保密小卫士公众号 作者: 字号:    


近期,国家安全机关披露多起危害我国家安全的案件。一个必须警惕的趋势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境内的渗透、拉拢、策反活动日趋活跃。


他们往往披着“交流”、“合作”、“咨询”的合法外衣,通过主动贴靠、情感拉拢、利益诱惑等多种手段,将黑手伸向我核心涉密人员和高价值战略目标,严重威胁我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每一位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尤其是身处重要岗位、接触内部信息的同志,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筑牢思想防线,将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职责和不可逾越的红线。



01

认清敌特手法,警惕“温柔陷阱”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作案手法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身份伪装: 以学者、专家、商人、基金会代表、媒体记者等合法身份为掩护。

名义正当: 假借学术交流、课题合作、项目调研、投资咨询、慈善活动等公开名义。

手段迂回: 从公开信息收集、感情联络入手,逐步深入,诱骗套取核心秘密。

目标精准: 重点瞄准我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机要岗位人员。

02

立足本职岗位,严守行为规范

作为机关单位人员,我们应如何做?以下几点是关键:


强化思想武装,绷紧“保密弦”。 要深刻认识到,保密就是保国家安全、保家庭幸福、保个人前途。常态化学习《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将“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铁律刻印在心。


恪守工作纪律,管好“文件柜”。 严格落实单位各项保密规定。不擅自将涉密文件、资料带离办公场所;不违规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废弃的涉密载体必须按规定交由保密部门统一销毁。


净化社交圈子,把好“交往关”。 谨慎对待各类主动攀拉和不明身份的“朋友”。对异常的热情、馈赠和求助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那些对内部信息表现出超常兴趣的人。

03

典型案例警示,举一反三避雷坑

以下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为大家敲响警钟(案例中人物场景为虚构):


案例一:学术交流背后的“数据窃取”

场景: 某机关数据中心干部小李,在一次国际学术论坛上结识了一位“外籍学者”史密斯。对方学识渊博,对小李的研究领域极为赞赏,会后频繁通过邮件与小李交流,并提议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研究”。


陷阱: 史密斯多次索要我国相关行业的“非涉密宏观统计数据”用于“建模分析”。这些数据虽不涉密,但经过深度挖掘和整合,能精准反映我国家特定领域的战略态势和发展弱点。


正确做法: 小李应立即意识到,未经上级批准和保密审查,任何内部数据都不得对外提供。他应礼貌回绝对方的数据索求,并将此情况作为可疑迹象向单位保卫部门或国家安全机关报告。


案例二:项目合作中的“技术刺探”


场景: 某涉密科研院所工程师老王,负责一项关键技术研发。一家境外背景的“咨询公司”通过中间人联系到他,以极高的“项目咨询费”为诱饵,邀请他对“某项国际技术趋势”进行评估,并要求提供“技术可行性报告”。


陷阱: 对方要求评估的技术方向与老王负责的涉密项目高度重合。其真实目的,是通过老王的报告反向推演我核心技术攻关的进展、难点和路径。


正确做法: 老王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和保密承诺,绝不能为个人利益而出卖国家和单位利益。他应果断拒绝该咨询邀请,并详细记录对方公司、人员信息,及时向组织汇报。


案例三:感情拉拢下的“温水煮蛙”


场景: 某机关文秘小张,因工作关系结识了一位“外资企业代表”丽莎。丽莎从不打听敏感信息,只是经常邀请小张喝茶、逛街,并赠送一些价格不菲的化妆品,两人很快成为“闺蜜”。


陷阱: 在一次闲聊中,丽莎“无意间”抱怨公司想了解某个审批流程,但总不得要领,她向小张求助:“你就在机关工作,能不能帮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不算什么秘密吧?” 这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绑架和渐进式策反。


正确做法: 小张应立即拉响心中的警报。对于任何打探内部工作流程和行为管理规范的行为,哪怕看似无关紧要,都应守口如瓶。她应委婉而坚定地拒绝,并开始有意识地疏远丽莎,同时将这段异常交往向组织说明。

保密工作无小事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更是机关单位人员的首要之责。


我们身处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线,必须时刻保持“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将反间防谍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旦发现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可疑情况,请立即通过 12339 国家安全机关受理公民和组织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或其他方式进行举报。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构筑起反间防谍的“钢铁长城”,捍卫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