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持续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深入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奋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化风生水起。图为游客排队进入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参观体验(王波 摄)
产业体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对贵州来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战略之举,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要素支撑和发展模式。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个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小农经济、手工劳动占据经济的很大成分,农业占比高,消费水平低,土地和劳动的数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建设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经济积累的增加,主导产业和主导部门的形成,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发展对外贸易,大量开发资源,大量投入要素,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投资、出口齐发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经济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劳动力、土地、资金、能源、自然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特别是靠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拉动、债务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遇到了困难;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出口带动型增长模式也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变化,增长速度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结构调整转向供给侧,发展动力更多依靠全要素增长率的提升,这些变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任务、重点举措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规律,准确判断我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深刻认识发展阶段性特征带来的新要求,果断提出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推动走上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
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发展整体滞后于全国水平,但是,贵州不能脱离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阶段,同样面临着与全国经济发展一样的矛盾和问题,同样面临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同样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转型、发展动力转换的问题,必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面对更重的发展任务、更难的经济转型、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
第一,贵州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期,较大滞后于全国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是基础。我们要在没有完成传统意义工业化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跨越某些发展环节以至发展阶段。
第二,贵州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在二产中的占比不到15%,落后全国5个以上百分点,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智能化基础薄弱。贵州科技、人才不足,难以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三,产业能耗强度明显偏高,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RCA指数仍小于1,在全国和西部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升,但发展清洁能源的后劲和潜力不足。
第四,贵州产业的融合化主要是依托烟酒制造的以工带农,三产之间、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不够。信息化水平不够,数实融合不够,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效能还没有充分释放。
第五,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开放的产业体系。贵州外贸依存度低,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不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缺少全球视野格局和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自觉。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也已为近年贵州发展实践所证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993.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93.97亿元,2020年达到17860.8亿元。
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2000-2010年),“西电东送”有力引领了贵州快速发展。贵州电网统调装机10年增长近5倍,目前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已经超过9000万千瓦,电力和能源产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占到全省工业经济的四分之一。
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10年(2011-2020年),交通建设引领贵州后发赶超,全省10年净增高速公路6100公里,在全国的排位每年超越两个省份,拉动GDP总量增加近15000亿元,排全国31个省(区、市)第1位。
无论第一个10年还是第二个10年,大量的投资和要素投入有力支撑了贵州的经济增长。然而,进入第三个10年之后,由于大规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下滑,贵州GDP增速进入下降阶段,增速由2020年排名全国第2位下降到2021年第14位。之后,2022年贵州GDP增速下降到1.1%,排位后移到第26位;2023年GDP增速为4.9%,处在全国第21位。
可见,要素累积型、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在贵州也已遇到困难,贵州的发展需要新的“火车头”“发动机”,这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演进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视察贵州和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都必谈产业,赋予贵州“四新”“四化”的重要使命,要求我们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我们在分析存在困难的同时,更要看到机遇和优势。
一是后发优势。人类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贵州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超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某些阶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后发追赶。
二是资源优势。根据联合国《2024年数字经济报告》,到2050年对数字化至关重要的矿物需求将增长500%。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经济是能源经济。贵州具有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全省前10种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到113.9万亿元。贵州宝贵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将成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是政策优势。国家大力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先后为贵州量身定做了两个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65个国家部委单位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在重大资金、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上予以贵州一系列特殊支持。
四是生态环境优势。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把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生态+”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贵州的绿水青山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鲜明提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1+6+N”决策部署,形成了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
“1”就是服务一个目标,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6”就是六大体系,大力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现代化的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N”就是推进实施若干政策、措施,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保障。
近两年来,正是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2024年贵州GDP增速达到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重新回到上升轨道。
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不是一道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全力做好的必答题。我们要深刻认识贵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历史必然和发展规律,举全省之力夯实产业根基、增强产业实力、推动产业升级,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而努力奋斗。
(作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