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目前,贵州已实现充电桩设施乡镇全覆盖。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基于可用的数据探究了贵州省农村地区公用充电桩的建设现状,对其数量、覆盖范围、利用率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新能源汽车下乡“桩先行”,充电设施问题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一大因素。目前,贵州已实现充电桩设施乡镇全覆盖,但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困境待破解。
贵州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趋势分析
从农村车辆电动化发展趋势与农村实际充电需求来看,贵州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尚存在较大缺口。
根据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登记的车辆数据,从2019至2024年(2024年数据截至8月底),贵州省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数量逐年增加,2024年增长到390251辆,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0倍。
近年来,贵州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至2023年末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2.11%。随着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城乡融合进一步加深,农村地区将持续获得经济发展的红利,新能源小汽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新能源农机使用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对新能源充电设施的需求也将逐步显现。
乡村旅游的火爆带动自驾充电需求。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存在游客对部分景区充电桩的吐槽,实际上反映了游客自驾游对充电桩的需求量增大。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随机选取一段乡村公路,对反向驶来的车辆进行统计,100辆驶过的车辆中,新能源车有24辆。
贵州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存在的问题
充电桩在布局上不够合理。贵州虽在2023年就已实现充电桩设施乡镇全覆盖,但农村地区的充电设施基本集中在城镇中心地区和旅游景区(景点)。以贵阳市修文县为例,该县域内30个充电站中,除高速服务区站点外仅1个充电站布局在村寨。
充电桩使用率低。以黔南州长顺县为例,截至2024年7月,该县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公用充电站33座、充电桩186台,总投资约1750万元,但目前正常使用充电桩仅86台,处于闲置状态的充电桩96台,闲置率达51.61%,处于停运状态或已拆除的充电桩共有4台。
用电需求相对较低。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车主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节奏要求相对较低,车主每天开车里程数低,对汽车充电时间、容量要求不是很高,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性。
盈利模式单一。目前农村地区充电站的主要消费者以附近和来往的物流车队、滴滴司机、货运司机等为主。除收取服务费和赚电费差价外,商业公司很难通过其他手段来扩大营业收入。因此,投资者在考虑建设充电桩时,可能会因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而犹豫。
运维难度大、成本高。农村地区的充电桩分布广泛,维护和运营难度较大,加之大功率快充桩需要足够的电力容量,若乡村的公共变压器无法满足需求,进行相关改造会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也限制了充电桩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多位充电站投资者认为,在农村地区投资可能面临充电量少、电力成本高、电压低、投资回报周期太长等问题,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不会考虑去投资。
提升优化贵州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水平的建议
破除对农村地区充电桩的认识误区:一是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跟不上新能源车增长的速度,需要超前大量布局充电桩。二是农民购买了新能源车,就会有使用公用充电桩的需求。三是农村地区的充电桩,就是给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农民使用的充电桩。四是农村充电桩建设就是要实现村村装充电桩。调研发现,上述认识均存在较大误区,可能对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带来困扰。首先,农村家用新能源车的车主,基本上都会自行安装私用充电桩,对公用充电桩的需求很少。其次,农村地区对充电桩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移民安置小区、旅游景区等。最后,使用农村充电桩的群体,主要是外地游客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货车及周边网约车司机等。
科学布局农村地区充电桩。可采用数据驱动的需求预测方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需求进行科学量化评估,基于量化评估结果制定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将影响充电设施需求的关键本地化因素如电动汽车保有量、电动汽车的类型构成、消费者类型、充电桩利用率、充电速率等纳入考量,采取数据驱动的需求预测方法,具体评估某一乡镇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需求,通过数据驱动的科学规划和布局提升乡镇公用充电桩利用率,并将充电桩规划与停车设施规划、配电网规划、加油加气站规划等相互统筹,探索充电新技术空间错位的可行性,构建高质量的充电设施体系,通过同步编制更新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从而解决“有人建没人管”的运维问题,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可引入平台公司进行规划布局和市场化运营,及时做好闲置充电桩的回收再利用。鼓励酒店、民宿与充电桩平台公司合作,在停车场设置充电桩,让旅客白天舒心游玩、晚上放心充电,缓解充电焦虑。
为充电设施运营商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集约配置。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相关投资费用、不收车位租金和减少电费等方式降低运营商的成本,帮助其盈利,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引导农村合作社合作开发充电站,建立充电设施共享机制措施,从而有效扩大充电站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具体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情况,探究加油站转型为快充站的渠道和可能性,从而逐步推动农村地区充电桩的建设和发展,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绿色出行提供更好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产品设计。比如,可探究在农村地区应用小型充电站的路径,通过精心设计的布局和服务策略,使小型充电站有效覆盖到农村各个角落,并提供足够的充电服务,从而解决乡村充电桩数量少的问题。此外,贵州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较多,在旅游村、旅游景点周边乡镇、旅游公路沿线,综合充电桩使用的淡旺季特性,可以鼓励企业先行先试,考虑发展移动充电车、移动超充机器人等设施,在形成较成熟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后逐步全省推广。
“私桩共享”节省建设和维护成本。精准统计农村新能源汽车车主安装私用充电桩情况,经车主同意,可公开其家的地理位置,过路车主可在地图上搜索到具体位置,并付费使用。或与第三方充电桩平台公司达成协议,纳入平台公司可搜索范围,过路车主通过平台公司付费使用,所得充电费用由私桩车主和平台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成。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贵州乡村旅居资源识别、提质与宣传研究》(23GZQN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