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游建民|贵州煤基产业脱碳与保供协同推进路径探索

发布日期: 2025-07-03 17:15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27期 作者: 字号:    

贵州华电塘寨发电有限公司煤场一派繁忙景象(代胜强 摄)


提要:通过突破碳锁定效应、提升能效水平、深化数字赋能,贵州正在积极探索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技术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贵州依托煤炭开采、煤电及现代煤化工形成了完整的煤基产业体系,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西电东送”工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全省煤基能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降碳压力,脱碳任务艰巨而紧迫。

随着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逐步转变,碳约束对产业发展的限制正从隐性走向显性,能源安全与减排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保供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而降碳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统筹煤基能源产业的脱碳与保供,在降碳进程中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既关乎贵州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也对全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贵州煤基产业脱碳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贵州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煤基产业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全省工业碳排放中相当部分源自煤基能源产业。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加快煤基产业脱碳转型不仅是贵州落实“双碳”目标的核心举措,更是推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关键一环。

贵州煤基产业的脱碳转型具有示范意义。通过突破碳锁定效应、提升能效水平、深化数字赋能,贵州正在积极探索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技术体系,这将为全国同类资源型省份提供宝贵经验。贵州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创新实践,正成为中西部地区能源转型的典型样本,为中西部地区走出一条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参考。

贵州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枢纽,年均外送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碳排放政策趋向精细化管控,煤基能源产业正面临脱碳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稳定供应,成为贵州经济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贵州煤电产业承担着全国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压舱石”与“稳定器”的双重职能。不仅是能源供应体系的“压舱石”,更是应对用电高峰和极端天气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的情况下,贵州煤电凭借其稳定性和可调度性,能够有效填补缺口,确保能源供应不间断。协调推进脱碳与能源保障,不仅能提升贵州能源体系的韧性,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在区域能源合作层面,贵州煤基产业的低碳转型将重塑西南地区能源格局。当前,贵州正在加快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并积极推动煤基低碳技术创新,力求构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为周边地区提供绿色能源支持,也为区域能源合作带来新机遇,进一步强化贵州在国家能源保障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创新驱动让传统能源实现高质量重生


贵州煤基能源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对高碳生产方式的路径依赖。低碳转型这条路虽然艰难,却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市场空间。协同推进脱碳与保供,实际上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煤基产业脱碳不仅仅是减排,它也将倒逼整个产业链进行技术革新与结构优化。研发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推广CCUS等前沿技术,目的就是要重塑煤基产业的创新生态,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这个过程中,一批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应运而生,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从“富矿精开”视角看,贵州煤基产业脱碳转型最大的意义在于显著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附加值。把煤炭从单纯的燃料转变为化工原料、清洁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价值,将彻底改变传统能源产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子,为全国其他高碳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一条实用可行的参考路径。

贵州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基能源产业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协同推进脱碳与保供,将重构区域能源合作格局,为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市场提供重要支撑。

从区域协同角度看,贵州通过外送通道建设和电力市场机制创新,可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合作,形成互惠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能优化全国能源资源配置,还能促进区域间产业互动与经济融合,为融入更大的开放格局提供能源支撑。

从市场一体化角度看,贵州煤基产业脱碳与保供的协同推进,将加速全国能源市场的整合与优化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碳交易、绿证交易等新兴市场领域,贵州可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优势,积极探索跨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助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贵州在全国能源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三维突围”助力摆脱高碳路径依赖


在技术创新层面,核心问题就是低碳技术供给不足。可通过设立专门的煤炭低碳智能化转型研究中心,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到生产管理中去,推动煤炭产业智能调度与能效优化。目前已经有煤企如贵州豫能新田煤矿,通过建设智能化矿山,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当然,还需加大对煤炭分质利用、CCUS等关键技术的投入,打造一条完整的低碳技术创新链。

在制度创新方面,重点应放在构建有利于煤基产业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上。要建立健全绿色碳减排奖励机制和绿色金融支持体系,通过财政补贴、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给低碳项目“输血”,减轻企业转型的经济压力。同时,设立专门的转型支持基金,帮企业渡过难关。完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税收制度,也能有效引导企业主动转型。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起与低碳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体系。政府应该和高校加强合作,一方面对煤炭行业现有员工开展低碳转型培训,另一方面加紧培养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人才库”也很有必要,这样既能提升员工的技术技能,也能增强他们的转型意愿。当前一些地方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主动分别与比亚迪、吉利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产业)学院和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订单班”“精英班”定向课程,这为企业转型提供了不少智力支持,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数字赋能推动碳治理动态监测变革


贵州煤基能源产业转型面临的一个实际难题是碳核算和监测体系不完善、数据支撑不足。采取“静态核算先行、动态监测跟进”这种渐进式策略,能够保证决策既科学又有效。

在静态碳核算方面,优先建立健全煤基产业碳排放核算体系是当务之急。这项工作需要利用现有手段掌握企业和行业的碳排放基础数据,为政策制定和企业调整提供依据。具体来看,必须针对煤炭开采、洗选、转化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核算方法和标准,确保结果既科学又可比。目前的情况是,一些大型煤企已经开始尝试碳排放核算,但由于各家方法和标准不一,结果可比性不佳。因此,在省级层面可通过统一核算标准和方法,开展全省范围的碳排放基础调查,摸清底数,为精准施策奠定数据基础。

在动态碳监测领域,应循序渐进地构建起煤基产业碳排放实时监测网络。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日益成熟,可以逐步建立动态碳排放监测体系,实现对碳排放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评估。目前,已经有部分大型煤电企业尝试建设了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如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碳资产公司建成行业首个燃料端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基本实现了对主要排放源的连续监测和数据自动采集。“十五五”时期,贵州在动态监测上,可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煤基产业的碳监测网络,形成相对完整的监测体系。


区域协同促进资源互补与技术共享融合


贵州煤基产业转型面临的技术壁垒和资源约束,实际上可以通过区域协同来突破。通过强化跨区域协同机制,打造一个以技术共享、资源互补为核心的绿色能源发展共同体。

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力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依托西南地区清洁能源走廊的独特区位优势,联合云南、四川等邻省建立碳中和技术联合研发平台。特别是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风光火储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更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在资源优化配置领域,区域能源互联互通是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通过搭建省际能源大数据共享平台,把贵州煤电机组的调峰能力与西南水电、西北光伏的特点结合起来,实现跨区域的优势互补,最终构建起“源网荷储”协同互济的新型电力系统。这种立足互补优势的区域合作模式,为能源资源高效配置和结构优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区域碳市场联动将成为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应积极推进省际碳市场联动试点,促进贵州富余碳汇资源与东部地区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西电东送”战略框架下,创新“绿电+绿证”跨省交易模式,把贵州煤电灵活性改造与新能源消纳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障东部电力需求,又能促进本地能源结构优化。


实施数字化能耗诊断工程助精准脱碳


贵州煤基能源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重生产、轻节能降碳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追求利润、压缩成本的现实考量使然,另一方面也与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政策引导不够有关系。因此,实施数字化能耗诊断工程,将有效推动煤基能源企业节能降碳。

在平台建设方面,贵州可结合自身能源结构特点,打造数字化能耗监控体系。依托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构建集实时监测、精准诊断和智能预警于一体的能效管理平台,使企业能够全面掌握能耗与碳排放情况,精准识别节能潜力,从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技术应用上,加快智能优化技术在煤基产业的落地。利用贵州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企业采用人工智能预测分析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优化生产工艺,动态调节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实现降耗增效。未来,还可拓展数字技术在煤炭开采、洗选、转化等环节的应用,推动全流程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挖掘脱碳潜力。

在创新示范领域,应建立一批数字化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政府引导下,建立技术创新示范区,聚焦煤基企业在脱碳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瓶颈,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定向攻关,推动突破性技术在贵州的落地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项目已在全国其他地区建设,可开展煤炭分质利用、煤层气综合开发等技术示范。“十五五”期间,贵州可谋划建设更多数字化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煤基产业广泛应用,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为煤基产业转型提供金融与人才双轮支撑


贵州省煤基能源产业转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与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很多企业虽有转型意愿,但缺乏资金支持和专业人才,导致转型进程缓慢。系统推进碳金融创新与双碳人才培育的融合发展,可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碳金融创新体系,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打造集产品研发、风险评估、市场分析于一体的碳金融实验室,同步开展碳期货、碳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的本土化应用研究。同时利用好贵州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和相关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煤基产业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形成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今后可进一步丰富碳金融产品种类,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为贵州煤基产业转型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资金支持。

在人才培养领域,应加快构建双碳人才培育体系。深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孵化、实训基地等载体,建立覆盖煤电、化工等领域的双碳人才定向输送通道,重点培育兼具产业认知与低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梯队。推动高校开设能源与环境、碳资产管理等专业,为煤基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应打造双碳创新创业平台。开展覆盖全省的双碳创新赛事,搭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激发碳资产管理、CCUS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原创性解决方案。整合构建“政—校—企”联动的数字化知识共享平台,动态更新碳市场政策解读、技术路线图谱及转型实践案例,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智力支持网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重点培育学科”(ZDPYXK20230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