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被誉为“世界桥梁博物馆”,桥梁类型丰富多样,在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桥里,贵州占据近半数。围绕贵州桥梁这一亮眼名片积极打造世界级旅游标识,变打卡“流量”为旅游消费“留量”,加快推动贵州桥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引领,串联桥梁旅游资源。贵州层峦叠嶂、山阻水隔的独特地形造就了万桥飞架的现代化建设奇迹,使天堑变通途。要梳理世界高桥地标及周边自然人文资源,串“桥”成链,编制多层次、多样化的桥文旅精品旅游线路。首先,立足于摸清底数,对散布于全省的世界高桥地标及周边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梳理。认真发掘不同高桥地标的标识性特征,深入挖掘高桥周边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并对周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摸排和整理。其次,侧重于整合资源,将其纳入省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修订旅游发展规划,持续促进高桥景点与周边旅游资源的联动发展,不断增进桥与旅之间的融合。再次,着眼于游客需求,规划编制多样化的桥文旅精品旅游线路。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充分考量时间、精力、兴趣、花费等因素,合理串联高桥之间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
业态创新,提升桥旅融合项目吸引力。应结合高桥周边特色资源,丰富高桥主题旅游业态,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充分开发特色旅游体验项目,实现景点向景区的转变。一要依托桥梁资源丰富与高桥地标相契合的游玩及观光业态。如在坝陵河大桥推出高空秋千、急速滑降、空中餐厅、空中漫步等多项极限运动项目,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二要精心引流辐射周边特色自然人文资源。如北盘江大桥所在的大峡谷峡谷深切,河流蜿蜒,是自然摄影的理想地点。周边又分布苗族、布依族村寨,可组织游客在看桥之余沿北盘江大峡谷展开徒步之旅。三要加大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与服务。配套设施与服务质量影响游客体验,合理配置高桥景点的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设施与服务,以及高桥景点联通周边旅游资源的交通设施与服务等。四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如在高桥景区设置VR体验站,让游客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高空项目,或通过AR技术了解桥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此外,开发智能导览系统,提供多语种服务,让不同国家的游客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旅游服务。
深挖文化价值,打造桥旅融合文创IP。目前,我省围绕世界高桥“桥旅融合”已经打造形成若干较有影响力的品牌IP。为进一步挖掘文化价值,开发拓展文创及衍生品,一是要不断强化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如依托本省的世界高桥资源进一步加强“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品牌打造,通过举办以桥梁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展览会和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提升贵州桥梁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要实施系统营销,塑造“贵州桥梁”品牌形象;二是要积极探索跨界合作。通过与户外运动品牌、摄影器材公司、文化创意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桥梁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如联名款服装、限量版摄影作品、纪念邮票、桥梁模型等),进一步吸引大众的关注。三是从“故事赋能”与“体验升级”两个维度深化文创IP的内涵与外延。在故事赋能上,可梳理每座高桥背后的建造历程、工程智慧与地域文化关联,将桥梁与当地的民族传说、红色记忆等结合,打造系列桥梁主题绘本、纪录片或有声故事,让冰冷的建筑承载起温暖的人文记忆。比如为坝陵河大桥编写“桥梁守护者”的童话,让孩子通过故事了解桥梁的安全维护知识,同时传递守护的意义。在体验升级方面,可依托桥梁周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沉浸式文创体验项目。例如在北盘江大桥附近搭建桥梁主题研学营地,设置桥梁搭建模拟游戏、桥梁工程师职业体验等互动环节,配套推出可带走的研学手账本、DIY桥梁拼装套件等文创产品,让游客在体验中加深对桥梁文化的理解,同时实现文创产品的场景化销售;四是可借助数字技术为文创IP注入新活力。开发桥梁主题的数字藏品,将高桥的壮丽景观与AR技术结合,用户扫描实体文创产品即可触发桥梁360°全景展示或历史变迁动画,既满足年轻群体对数字文创的需求,也让传统文创产品具备科技感与互动性,进一步扩大高桥文创IP的受众范围。
政策机制创新,保障桥旅融合发展。要实现变网红打卡“流量”为旅游消费“留量”,要围绕旅游业态的丰富和旅游体验感的增强进行项目的开发和升级。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政策机制。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手段广开投资渠道,对有开发价值的世界高桥景点进行综合开发,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投身其中。二是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由专班牵头探索建立相应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三是强化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完善社会参与的相关机制,激励和引导当地居民、企业和商户等积极参与开发与运营,从而构建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桥旅融合发展体系。
(作者单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