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黄朝椿|绿色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发布日期: 2025-08-07 09:25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第29/30期 作者: 字号:    

空中看贵州山水,别有一番景色(贵州小飞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供图)

提要:贵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篇文章,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发展思路重大创新、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发展成效重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贵州在建设生态文明上出新绩,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引领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后发赶超之路。生态环境从脆弱到成为发展优势,产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经济发展从相对滞后到后发追赶,贵州正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谈到贵州工作,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可谓是千叮咛、万嘱咐,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为贵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指明贵州具有生态优势。贵州山川秀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发挥生态优势,是贵州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通向现代化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新路。二是要求贵州营造生态优势。贵州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象良好,同时生态基础又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损害,而且损害后非常难以修复和恢复。贵州生态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精心呵护、发展好贵州的生态优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三是推动贵州发挥生态优势。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使贵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贵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嘱托,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篇文章,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避开资源陷阱,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推动发展思路重大创新、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发展成效重大跨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高品质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支撑、增强了后劲。

第一,根本改变了贵州的发展条件。生态环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产品,也是重要的发展条件。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拉长生态优势长板,突破生态环境短板,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经过全面保护和系统整治,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跃升。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开展五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美丽贵州的底色更加靓丽。围绕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大攻坚战,推进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开展河湖“清四乱”,实施城乡生态环保设施补短板、工业固废综合治理、重点河湖污染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攻坚行动,全省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大幅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改善了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二,根本改变了贵州的发展路径。贵州资源丰富,煤、磷、铝、锰、铅、锌、金、重晶石、钙质岩、硅石等10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总和为113.9万亿元,可提取价值总和为62.4万亿元。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贵州依托资源条件,形成了以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在支撑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而不敢迈出发展的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为基础创新发展思路,一方面,开展传统产业污染深度治理,实行“一行业一规范”,重点推动白酒、煤炭、电力、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新兴产业,做强做优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绿色转型、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创新,推动工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第三,根本改变了贵州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从认识上还是从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渐近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物质财富严重不足,人们往往只注重向自然索取,导致“青山绿水”变成“穷山恶水”。这也是贵州石漠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向山地坡地要粮食,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开垦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出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人均GDP一直排在全国挂末位置,与全国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基于良好生态环境的底气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效,贵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推动贵州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呈现同步持续向好、后发追赶的态势。

第四,根本改变了贵州的发展后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过长期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正在为贵州高质量发展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根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测算,目前全国“两山”转化指数为0.4447,贵州达到0.4912,排在全国第6位,说明贵州的高品质生态环境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用好绿水青山这座“绿色矿山”,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发展转型,大力发展林草经济、绿色农业、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生产力,提升“两山”转化效率,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贵州也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