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黄勇|绿色生产力: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贵州标识

发布日期: 2025-08-07 09:44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第29/30期 作者: 字号:    

贵州磷化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磷化集团供图)

提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趋势,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优美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发展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绿色生产力提供了良好支撑条件和丰富应用场景。在因地制宜主攻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过程中,要抢抓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制造体系、绿色智能融合化体系和“两山”双向转化体系建设,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使绿色生产力成为贵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标识,促进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绿色经济为标识、先进制造为骨干、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发挥数字经济的天然绿色属性,把数字经济培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性产业

贵州具备显著的算力优势,要优先聚焦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数字经济发力点,发展数据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而为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加快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进“东数西算”全国枢纽节点建设,积极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新一代移动通信服务、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互联网平台服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软件开发,培育网络设备制造、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集成化应用。

二是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着力扩大中大尺寸液晶电视、智慧屏等整机产品生产规模,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6G终端等产品,加快智能视觉系统、新型人机交互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促进“四大文化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活动应用场景打造,建设一批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

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信息产业,把握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重点推进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三大要素融合,建设盘古等大模型训练平台,大力发展元宇宙、渲染等新产业,力争建成全国新型智算中心。

位于遵义的筑芯威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主打的电源防护芯片是全球出货量较高的芯片类别。图为筑芯威封装后的芯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振梁 摄)

把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标志性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这两大内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研条件,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近年来贵州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逐步积累了优势,可沿着动力电池及材料、新能源乘用车、充换电运营服务等路径进行重点推进,持续巩固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领域的领跑优势,突破隔膜、电池组装等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及配套产业集群。

二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贵州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优势突出,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的目标,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与关键零部件制造,推动航空零部件生产向大部件、大部段、组件化和模块化制造发展,积极争取发展通用飞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培育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及相关服务。促进山地农机装备、建筑与矿山机械装备等特色装备制造业提质壮大,培育高端数控机床和医疗仪器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在未来制造领域,重点推进以一批企业为试点打造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加快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应用。

三是新能源产业。贵州煤水结合、水火风电互济的能源产业支撑优势突出,围绕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的目标,着力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新型能源综合基地建设及设备制造发展,推进生物质能、氢能、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开发利用和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把贵州建设成战略性新能源保障基地。在未来能源领域,重点发展高能量比、高可靠性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储能,培育“绿氢”制储等氢能产业链。

四是新材料产业。贵州具有铝基等基础材料产业支撑优势,可重点推动高性能金属、合金材料、光伏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储能材料,以及铝基、锰基、磷系、钛基以及合成材料产业链延伸发展,培育生命基高分子材料及功能化合物制造、人工晶体制造等风口产业,促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延链发展。在未来材料领域,推动铝、锰、钛、磷、煤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

五是医药制造。贵州的中药材和种业资源丰富、品质良好、规模较大,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动植物提取物、健康制品、生物制品等贵州特色生物产业提供了资源支撑。顺应健康生活方式进入加速期,可重点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发展原料药和仿制药,积极推进原料药和原辅料制造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苗医药研发基地。在未来健康领域,重点推进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和智能医疗发展,加快原研药、专利药研发和特色作物育种、生物制造。

六是低空经济。贵州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产业基础以及山区地形特点,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场景和基础。可重点聚焦商业航天发射服务、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及综合运营服务关键环节,推动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布局“低空+”等应用场景和低空航空器起降网络,争取成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推动成为泛珠三角地区与西南地区连接的重要低空飞行走廊。在未来空间领域,聚焦未来航空航天、卫星应用,发展无人机、通用飞机等主机产品及核心零部件,加快布局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等新兴产业。

七是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利用设备制造、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制造,大力开发节能材料、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环保友好产品,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工厂、矿山,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占比,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全钢三期项目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芦晓娟 摄)

聚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中孕育焕发新质生产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进。在贵州,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不足20%,尤其是新兴产业的集群化程度仍然较低,传统产业仍然是贵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因此,要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一是聚焦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推进资源型工业“老树”发“新芽”。健全“富矿精开”和“六大产业基地”推进机制,推进磷化学品产业链向新能源材料、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材料领域延伸,培育打造铝制装备轻量化材料、煤基新材料、新型锂电池等新产品和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数智化技术、生物技术、新型发酵技术提升酱酒产业综合效益,以多能互补系统、水火电发电效率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装备制造为重点综合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二是聚焦智慧化绿色化品牌化,实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升级。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单产,推动生产环节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无人农场”模式、智能化大棚、智慧田(果、茶)园、智慧生态养殖(渔)场、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场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销售环节的品牌化和高端化。

三是综合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重塑文旅产业生产方式。以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创新、文旅装备制造及更新等为重点,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康养社区、数字博物馆、数字演艺等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新场景新产品,持续推进“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文旅体验线上线下数字化融合互动,建设文体康旅装备产业集聚区,锚定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贵安新区华为生产生活基地“云上屯”(贾庆祥 摄)

构建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保障体系,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激发汇聚新质生产力

强化新质生产力的前瞻布局,要体系化完善政策导航和支撑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在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射电天文等领域优化建设一批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工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争取多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更多关键行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优化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保障和考评机制,进一步激发技术、知识、人才、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活力。

二是加强应用场景打造中孵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健康经济、低空经济发展应用场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载体,推动新技术落地与产业化,进一步提高承接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园区承载力。

三是在推进高水平开放中汇聚新质生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构建适用于不同类型新兴产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助力新兴产业企业降低管理和技术成本。完善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入探索“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模式,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转移。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本文系贵州省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重大课题《推动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24GZZB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的大龙开发区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北部工业园(大龙开发区新闻信息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