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范同寿|绿色通道:贵州通道文化的时代新视野

发布日期: 2025-08-11 20:12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第29/30期 作者: 字号:    

穿云拨雾的马岭河大桥(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提要:贵州的通道文化绝不是一条走廊之类的概念所能涵盖的。贵州通道除了人的出行与物资的运输外,它在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人才引进与人才交流、科技进步与新技术探讨、开发与开放的基础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笔准备写这篇文章时,脑中忽然冒出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广告嘛,为扩大商品销售量,夸张的成分总是很大。我虽不会去购买此语所宣传的某种药物,却不禁联想到自己一再对之进行研究的贵州通道文化。

贵州历史上的“痛”,很大程度上是因农业经济时代受地形地貌的制约引起的。在单纯仰赖种植业生存的时代,重峦叠嶂的阻隔,瘠薄土壤的困扰,让我们的先辈承受着生存的无比之“痛”,但也铸就了他们如同大山一样的坚强。于是,世世代代全凭双脚踩踏出来的山间古道产生了;江河岸边历尽风浪险滩的系船之牂牁(系船桩)出现了,这些都可视为通道文化的萌芽。

生活的艰困让贵州高原的人们深切感受到,封闭与贫穷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生生世世不息地劈山砌石,靠汗水和双足在陡峭崎岖的山间踩出了无数条服务于生产与生活的便道。那些古盐路、驮马道、独轮车道,在民族生存繁衍和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的通道文化经历这样日积月累,得以逐渐形成。

昔日王阳明被贬龙场驿时,曾发出“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哀叹。然而,今天的贵州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硬生生在绝壁与深谷间凿开了一条条通衢大道,那“鸟道萦纡下七盘”的艰险早已随现代工程的轰鸣而远去,天堑终成坦途。

贵州人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地理迷宫中劈开一条条坦途。那横贯黔山贵水的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如神龙般蜿蜒于群山之间,一座座穿山越岭的桥梁隧道如钢针般缝合起破碎大地;空中航路四通八达,如织于云端的无形之网;乌江上船队往来,水运通道如古老血脉重获新生——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张立体的恢弘交通巨网,贵州亦由此一跃成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贵州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但却近边、近江、近海。这种地理优势,不仅使它成为国内西南地区与其他省(区、市)交往与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甚至更远境外国家交往的一条重要线路。尤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贯通,更如无形的长臂,将贵州轻轻拉入世界怀抱。

这纵横交织的通道,其意义远不止于“货畅其流,人畅其行”的物理功能。它们更是经济腾飞的血脉:因交通便利,无数企业家与人才循着通道走进大山深处,投资兴业如活水般注入贵州肌体。它们亦是文化交融的桥梁:古老驿道上曾经跋涉的马帮蹄声,已被高速路上车轮滚动的节奏接续;苗寨侗乡的灿烂非遗,也沿着这网络轻盈跃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尤为珍贵的是,这是一条深嵌于喀斯特地貌中的绿色通道:桥梁飞跨处,草木葱茏依旧;高速公路旁,生态修复工程如绿色锦缎铺展。昔日贫瘠的石漠化土地,如今在通道辐射下亦孕育出勃勃生机。

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贵州不断提高自身通道地位在西南地区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权重,通道文化更是逐渐深入山地高原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提振他们的文化自信,从不同角度推动着社会进步。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贵州实践的今天,我们对贵州通道文化仍需不断研究,不断深化认识。在新时代审视贵州通道文化,如果仅仅将之与道路、陆空航道联系思考,显然会陷入一种历史惯性的迷茫,从而将通道文化这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孤独地囿于交通层面。这无疑类似于西瓜与芝麻的选择。

对贵州通道文化的解读,需要一种符合新时代的多维度视野。

21世纪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今天我们来看待贵州这条通道,显然不能再停留在人与物资、商品的狭窄范围。基于对贵州通道文化的思考和研究,笔者一直认为贵州的通道文化绝不是一条走廊之类的概念所能涵盖的。

事实正是如此,信息时代的通道已经成为一种宽泛的概念。在计算机领域,它在不同系统层级中充当数据传输或信息承载的媒介‌,无论在硬件层‌或是软件层都属于关键;在社会发展层面,除了人的出行与物资的运输外,它在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人才引进与人才交流、科技进步与新技术探讨等方面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说当代贵州是十分可贵的绿色通道,是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绿色发展理念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与实践路径。《报告》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前提。结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措施及收到的成效,不难看出,贵州作为西南绿色通道的历史地位不仅存在,而且正在现代化意识指引下,不断得以增强。

绿色是一种十分赏心悦目的颜色,在许多领域包括自然、生态、文化及心理层面都有着重要价值。翡翠中的绿色让其成为一种稀缺价高的装饰物;生活中的绿色成了环保的代名词;社会发展中的绿色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见证。历史上的贵州人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在漫漫岁月中不仅演变为社会生活传统,也成了贵州文化的一种性格。 

在贵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血脉中,流淌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人与自然本为一体,同根同源。生于万山怀抱,世代“靠山吃山”的人们,更深谙“吃山必养山”的生存智慧。因此,滥伐林木、破坏生态,历来被视为社会生活中的大忌。这里的人们,对滋养生命的大自然心怀虔诚的敬畏与崇拜,笃信“万物皆有灵”,痛恨砍伐山林、污损水源的行为。这份对环境的珍视,深深烙印在社会的肌理中,不少村寨还将这种和谐传统具体化作文字刻为碑记,成为一段时间里乡规民约的内容。

今天,贵州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奋力打造绿色通道文化。《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便是贵州全力以赴维护、加强和建设绿色通道的最强音。

打造绿色通道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更非短时间能成形见效。它是一项长期、复杂,需要持之以恒的浩瀚工程。我们说绿色通道这一概念的复杂,就在于其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包括绿色产业与经济转型、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与使用等。

历史上的绿色文化积淀,成了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贵州实践的宝贵财富。我们只要认真看看便不难发现,近年来贵州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得以强化,水质改善与空气治理、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打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些与绿色通道的存在,无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不少来到贵州的游人拥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只要踏入乡村里的寨门,便会感受到一股真诚、友爱、祥瑞的气息扑面而来,而这种感受是他们在其他旅游地未曾体验过的。直到与当地的群众多次接触后这些游人才逐渐明白,这样的气氛源于当地的人们始终将真诚、友善、和美作为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早已世代深植于贵州人的内心。这种世代恪守的包容与好客传统,不仅是我们今天将贵州打造成绿色通道的文化基础,也是发展旅游产业,让海内外游客向往美丽贵州,得以畅心到贵州观光的文化支撑。

贵州虽然千山万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有着大海般宽阔的胸怀,自古以来便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古代贵州人根据地形特点,或依山而居,或傍水生息,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共同生活在贵州这片山重水复、生存环境千差万别,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上。为了取长补短,为了提高生产力,他们除了不断与毗邻而居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还特别欢迎山地高原以外的访客、移民,因为这些人能带来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农作物新品种,帮助自己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进而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贵州各民族中的这种包容性格,既是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扩展了贵州通道文化的概念,丰富了通道文化的内涵。让人感受最深的是,由于全省各级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在为外国高端人才来黔工作许可、中高考考生身份证办理、鲜活农产品运输等领域,都形成了一套“绿色通道”,并使之在推进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交通运输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我们要将贵州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成山地旅游大省,让多彩贵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风行天下;把衍生于贵州独特山地高原的多彩历史文化转换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贵州的重要文化资本,就必须让历史文化的价值得到突出体现,使当代贵州文化更加充实、更具时代特征,进而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今,乘坐汽车、高铁穿行在贵州山水间的高速公路、铁路是一场美丽的穿越,堪称绿色之旅。绿色通道正是贵州通道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展现。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