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当代贵州》:张智勇 章心怡|推动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8-11 20:32 来源: 《当代贵州》2025年第32期 作者: 字号:    

提要:贵州可通过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点”上蓄势、“线”上疏通、“面”上拓展、“体”上整合,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系统性提升通道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增值力。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为贵州加快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指明了战略方向。

当前,贵州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贵州可通过整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点”上蓄势、“线”上疏通、“面”上拓展、“体”上整合,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系统性提升通道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增值力。

在“点”上做强节点,打造核心枢纽能级。一是打造一核多极物流枢纽体系。以贵阳国际陆港为核心引擎,加快建设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重点推进贵阳陆港智慧化改造,引入云仓、区块链溯源、智能分拣系统,提升货物集散效率;完善保税加工、国际结算等增值服务,打造“口岸+保税+产业”综合体。支持贵阳陆港拓展“黔链达”全球供应链服务,发展面向东盟、中亚的国际贸易中转集拼业务,提高集装箱吞吐量。同时,在遵义、毕节等区域中心城市布局二级物流节点,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基地和应急物流中心,形成梯次衔接的枢纽网络。二是推进陆港与产业园区融合布局。在贵阳、遵义等枢纽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借鉴安徽“大物流+大产业”生态圈模式,围绕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装备、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专业化供应链服务平台。例如,在贵阳国际陆港后方布局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广东企业设立农产品“产地仓”,支持正安吉他等本土企业通过“跨境电商+中老班列”模式拓展东盟市场,实现物流与制造、贸易深度融合。三是数字赋能提效能,创新机制畅循环。以智慧化破题多式联运衔接难题,搭建省级多式联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铁路、港口、海关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全程服务。深化与北部湾港、广州港等沿海港口联动,创新跨境班列与保税物流组合模式,提升国际物流服务效能。引入龙头企业参与枢纽运营,通过舱位互换、运力共享降低综合成本,让枢纽“血脉”更通畅,形成“通道+贸易+产业”立体化发展生态。

在“线”上连通纵横,优化枢纽辐射路径。一是织密国内外网络线,贯通循环主动脉。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衔接,创新跨境海事互认、一货两标协作机制,拓展“黔链达”国际物流产品覆盖范围,提升跨境运输时效性与稳定性。通过规划建设“渝黔桂”运河,构建支撑产业集聚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通道体系,形成以水运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带。二是深化区域协作线,拓展循环辐射圈。以“通道+经济带”为纽带,构建黔中带动、黔北联动、黔边互动的区域协作格局。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大集群、物流大通道;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湾区+腹地”合作,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产业协作,有序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转移;加强与滇中、北部湾等周边区域协同,拓宽跨区域产业链,延伸通道经济辐射半径。三是创新联运通道线,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以县城为载体构建“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通道,进一步提升省内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建设,构建覆盖县仓、乡站、村点三级物流体系,整合邮政、供销、电商资源,推广“客货邮”融合模式,实现建制村物流服务全覆盖,激活县域经济微循环。

在“面”上拓宽网络,融入全面开放格局。强化面向东盟的开放门户功能。把握RCEP机遇,将贵州打造为中国—东盟陆海联运枢纽。在贵阳、遵义设立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区域总部,推动与泰国、越南共建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同时,探索与新加坡共建数字贸易平台,推动贵州数据中心(华为、腾讯等基地)为东盟企业提供云服务。一是深化区域协作面,构建开放共同体。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纽带,打造黔滇桂联动发展示范区,与云南共推中老铁路过境运输走廊,联合广西打造黔桂-东盟跨境产业链。深化与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实现川货借黔道、黔货借渝港。紧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合作模式。二是强化政策协同面,打通制度堵点。与沿海港口建立通关一体、监管互认机制,推广跨省“一港通”快速通关模式,实现出口直放、进口直通;联合枢纽城市制定多式联运“一单制”标准,让单一物流节点升级为产业协作枢纽。三是拓展平台功能面,打造开放新高地。以“枢纽+平台”为载体,构建陆港驱动、空港联动、数港赋能的开放平台。依托国际数据港,推动传统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等数字贸易产业,升级贵阳国际陆港为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和保税物流为一体的集成平台,建设面向东盟的商贸总部基地,培育跨境数字贸易生态。

在“体”上协同共生,构建枢纽经济生态。一是链式建设强融合,构建产业共同体。发展“枢纽+产业集群”模式,在贵阳国际陆港周边布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临港偏好型产业;在遵义综合保税区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易中心,利用枢纽网络拓展东盟市场;在黔东南州建设木材交易集散中心,依托清水江—长江、都柳江—珠江通道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实现以运带贸、以贸促产、以产兴城。二是网状协同破壁垒,构建要素共同体。以数据共享、标准互认、政策协同为突破口,打造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搭建省级多式联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一次申报、全域共享;创新舱位互换、运力协同机制,吸引龙头企业参与枢纽运营,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三是生态共生谋共赢,构建利益共同体。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展共赢为目标,打造枢纽经济共同体。例如,建立绿色低碳合作网络,与东盟国家共建中国—东盟低碳物流走廊,在贵阳国际陆港试点氢能重卡跨境运输,合作开发碳积分交易系统。以此深化区域合作,特别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平台,进一步加强贵州与周边地区形成利益融通、发展联动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张智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章心怡系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4年贵州省社科院创新工程(CXLL24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