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立足贵州独特的气候、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可构建“气候为基、医药为特、森林为韵、温泉为养、运动为趣”的多元化康养旅游服务产品体系。
又到一年避暑季,贵阳、六盘水、遵义等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生态资源,迎来大批康养旅居游客。随着消费升级,传统“住民宿、吹空调”的避暑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游客对苗侗医药理疗、森林疗愈、智慧健康管理等品质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如何以服务升级破解“低端供给过剩、高端需求外溢”的矛盾,成为贵州推动旅游产业化、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的重要议题。
贵州康养旅居市场的新趋势与新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居民健康意识持续增强,健康生活理念已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健康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2-2024年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从8.80%跃升至31.87%,上升23.07个百分点,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从11.22%攀升至44.4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从11.22%增长到34.45%,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从12.29%提高到28.67%,呈现出“认知先行、行为跟进、技能提升”的递进式发展特征。
这种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闲暇时间的增加等,直接推动康养旅游消费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消费时段从“短期避暑”到“长期旅居”。过去,游客多以短期避暑为主,停留时间3-5天;如今,越来越多中老年群体选择1-3个月的旅居生活,带动了长租公寓、康养社区等业态发展。例如,遵义赤水天鹅堡、天岛湖康养度假区年接待川渝旅居客超8万人次,“爽爽贵阳”“中国凉都”等地域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消费需求从“单一需求”到“多元消费”。游客不仅追求凉爽气候,还对医疗康养、文化体验、生态研学等提出更高要求。如遵义湄潭依托茶产业推出“茶疗养生”,黔东南州从江县结合“瑶族医药·药浴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瑶浴康养等特色服务。
产品供给从“粗放供给”到“品质服务”。市场对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管理、智慧旅居等成为竞争焦点。
以高质量服务供给破解行业发展瓶颈
尽管贵州康养旅居市场潜力巨大,但仍面临服务标准化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当前,需从以下方面提升服务供给质量——
加快完善康养服务配套,提升旅居目的地承载水平。加密重点康养城市与客源地之间的航班、高铁班次,完善景区接驳系统,实现交通优化。在旅居集中区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甲医院合作建立远程诊疗机制,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完善“互联网+应急救治”体系,优化全域康养医疗配套。完善健康养老设施,积极推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开展旅居目的地适老化改造,激发银发经济消费活力。
健全标准体系,推动旅居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完善的康养旅游标准体系,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关乎整个行业的规范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近年来,为了促进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业态规范化发展,《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范》《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规划技术规程》《贵州省中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评定标准(试行)》《医养结合机构中医药康养服务规范》等标准先后发布。
当前,贵州应在现有标准基础上,重点推进避暑康养和阳光康养气候生态标准和服务标准、城市社区旅居示范点和乡村旅居示范点等标准建设,对住宿、餐饮、康养服务等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探索开展“星级康养旅居示范点”评选,引导行业提质升级。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旅居体验。积极推动智能康养用品制造和应用,开发适老化穿戴设备、便携式理疗仪器,升级智慧养老、医疗、旅游设施,搭建大数据平台整合资源,实现服务精准推送与数据互通。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软实力。加强康复、运动医学、中医等重点支撑学科建设,与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合作,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温泉、森林、气候方面的研究,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创新业态模式,激活旅居消费潜能
立足贵州独特的气候、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气候为基、医药为特、森林为韵、温泉为养、运动为趣”的多元化康养旅游服务产品体系。
加快发展“康养+”融合业态。聚焦旅居养老、职工疗养和中青年度假目标人群,立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结合多样地型条件,融合中医养生理念特色,培育发展避暑康养和阳光康养业态,打造以不同层次酒店、中高端医疗康养社区、旅居养老社区、乡村民宿为重点的康养旅居目的地。
依托黔东南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及贵阳、遵义、铜仁三地医养结合试点优势,积极开发中医“治未病”预防康复疗养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深化中医药特色康养服务。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为载体,开发森林浴场、森林瑜伽、森林冥想、森林夏令营、森林科普研学、森林观光体验等服务产品,培育发展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在息烽、石阡、剑河等温泉富集区,建设医疗级温泉疗养中心,融合苗医药文化,开发苗药温泉浴、温泉药膳等特色产品,打造温泉主题酒店、溶洞温泉度假区,促进“温泉+医疗+文旅+地产”全产业链发展。结合贵州山地特色,建设骑行、攀岩等户外运动康养基地,培育水上运动康复项目,完善城市社区智慧健身设施,形成多层次的运动康养服务体系。
优化康养旅居商业模式,激活旅居消费多元场景。受产业链条较短影响,近些年来黔旅居客群的消费结构主要以住宿和餐饮消费为主,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当前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商业模式,拓展消费场景。
加快构建“1+N”复合型盈利模式,进一步提升住宿品质,发展主题民宿、康养公寓等特色业态,优化餐饮服务,开发药膳、有机餐等健康饮食,夯实基础服务;积极拓展健康检测、中医理疗、苗侗医药等健康管理服务,创新非遗手作、民族节庆、生态研学等文化体验服务,优化森林徒步、温泉疗养、太极养生等休闲娱乐服务。
创新运营模式。可采取会员制模式,推出年卡、季卡等“会员制旅居”产品,提供专属健康管理、优先预定等权益。例如,开发“旅居消费券”“康养套餐”等促销手段,刺激二次消费。完善“长周期旅居+多场景体验”的风险保障体系,激活旅居消费多元场景,推动旅居客群从“住宿消费”到“全场景体验”的跨越。
构建多层次区域协作体系,形成联动效应。在国际合作方面,依托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和旅游周等重要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康养旅游合作,串联与贵州开通国际直航的目的地城市,整合推出240小时过境免签产品线路,吸引国际客源市场。国内市场方面,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客源市场的战略合作,开发“大湾区候鸟养老”“成渝避暑旅居”等定制化产品,推动客源互送、产品共建、品牌共塑,实现跨区域联动发展。省内市场方面,推动贵阳、六盘水、遵义等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串联开发一批康养旅游线路,打造“康养在贵州”品牌。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本文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省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指导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JZD24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