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贵州日报》:易星同|增强文化自信滋养文明新风

发布日期: 2025-09-24 17:34 来源: 《贵州日报》2025年09月24日 作者: 字号: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的重要部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围绕贵州历史底蕴、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行动,深刻展现了挖掘文化资源、激活文化功能、实现文化赋能的三重意蕴。

挖掘文化资源,滋养文明贵州新风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明贵州新风采的实力与底气。从盘县大洞遗址、夜郎文化,到龙场悟道、“沙滩文化”等,见证贵州历史底蕴之厚重。重要革命遗址广布全省各地,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以红色文化的形态深深融入贵州人的灵魂之中。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拥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贵州有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是民族文化资源丰饶多彩的最佳明证。

激活文化功能,滋养文明贵州新风采。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的重要部署,就是从深厚历史底蕴、丰富红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激活文化功能,滋养贵州新风采。近年来,贵州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赓续红色文化,使之成为新时代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2024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接待游客超907万人次,同比增长197%;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遵义《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相继落成;全省750多处长征不可移动文物,2500多件(套)可移动文物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述说着历久弥新、振奋人心的红色故事。贵州正以年轻、活态的方式,让红色文化的“IP”触及灵魂化风育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文化千岛”“千节贵州”,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正迸发勃勃生机。苗绣、蜡染、银饰、侗锦、漆器……既成为贵州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载体,更作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逐渐为世人所知,“村超”“村BA”等作为现象级的文化IP,彰显当代活力。

实现文化赋能,滋养文明贵州新风采。面向新时代,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现代化建设最大的实际深刻表明,实现文化赋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中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滋养文明贵州新风采,是“三者”定位赋予的重要使命,是“五期”方位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对今天的贵州而言,实现文化赋能,滋养文明贵州新风采,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正是推动深厚历史底蕴不断传承文明,丰富红色文化永续焕发光芒,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创造新的辉煌的最终落脚点。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