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贵阳人。历史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出版有《贵州简史》《贵州历史笔记》等著作10余部。
提要:贵州历史与文化的摇篮就是孕育它、培植它、助其不断走向成熟的贵州高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贵州成了以多彩、神秘、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地域文化的摇篮。贵州各民族群众将贵州历史文化视为瑰宝,竭尽所能去传承和弘扬它。
多彩贵州山地文化的摇篮是什么?观察和研究贵州的历史状况与社会演变后,你将不得不承认,贵州历史与文化的摇篮就是孕育它、培植它、助其不断走向成熟的贵州高原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黔北;苗岭横亘中南部;东北部有武陵山,由湖南蜿蜒入黔;西部则耸立着莽莽苍苍的乌蒙山。
由于山多,连绵不绝,世代居住在这山地高原上的人们,如同生活在大山的褶皱里。尤其在元明以前,今贵州境内的四大驿道尚未贯通,人们终年行走踩踏出来的狭窄古道,成为乡邻之间交换物品、联络交际的唯一途径。往昔的日子渐行渐远,先辈们那种肩挑背驮、汗流浃背、步履艰难的劳累,当代人已很难想象,更体会不到。然而,正是祖祖辈辈持续经历的这种磨砺,造就了贵州各民族群众不屈不挠、奋勇抗争与吃苦耐劳的文化性格。
近代公路是民国年间才在贵州出现的,类似的公路放在平原地区,因为道路平直,可以看见飞驰的汽车川流不息。而贵州的公路修在崇山峻岭中,山高路陡、曲折盘旋,修了公路不仅未能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反而因为绕来绕去,延长了村邻相互的间距。那些年代的人们,若非运送大批量的货物,只身一人出门办事,宁可步行抄山路。加上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贫困,省境内的汽车数量极少,公路上实际行进的大多是马车或人力推车。或许是这个原因,早年间的贵州人总是将公路称为马路。
的确,在现代公路与铁路出现以前,大山阻碍着贵州发挥西南交通枢纽的作用,给社会生产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让那些想来贵州的人总是心生畏惧。但山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让世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中的贵州各民族,在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维系民族生存、确保民族传统文化延续、构建独具特色的山地贵州多彩文化方面,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省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尤其贵州的锥状喀斯特地形,是全球锥状喀斯特地形中发育演化过程最完整、保存相关遗迹最丰富、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和地貌景观最典型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将贵州的国土面积变得支离破碎,给旧时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造成重重困难,但又为贵州提供了唯此独有的绝世美境,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贵州遂成了一方令人生羡的神奇沃土,成了以多彩、神秘、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地域文化的摇篮。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但是,在孕育地域文化这个问题上,“一个巴掌拍不响”,单凭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孕育不出贵州如此多彩的山地文化的。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贵州历史文化的形成,除了与喀斯特山地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同样密切。
贵州高原居住的各民族,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既有因相似自然条件制约形成的许多共同点,又因不同民族在族源、传统、族群管理方式、信仰与风俗习惯上原有的差异,在文化特征与表现形式上有着各自的特色。移居贵州以前,各民族的文化都打上了族源地的深深烙印,但迁徙到贵州以后,传统的文化习俗未必都能与山地高原的客观环境吻合。人们既要在新的栖息地维护民族文化传承,保持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又不得不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以确保族群的生存繁衍,这就在贵州文化系统中造成了一种现象:各民族文化中都有许多不希望族外人过多了解、熟悉,甚至掌握自己人都深怀敬仰的某些文化内容,同时又因共同处于山地高原的大环境,需要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借鉴,互助共荣。这种看似矛盾的存在,恰恰导致了贵州历史文化的神秘性与和谐性。
古往今来的贵州社会,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连绵不绝、耸入云天的大山,苍翠挺拔、枝繁叶茂的林木,弯弯曲曲、潺潺如练的溪流,既让各民族有了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又为他们维护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提供了不受干扰的独立空间,使诸多带有原生性的文化事项,得以超越时空完好地保存。于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彩与神秘,就得以在这个大摇篮里,世世代代地延续和发展下来。
山重水复虽然是贵州自然形态的主要特征,但在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局部范围内的地貌,又因山势、河流分布、气候差异等因素,表现出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贵州境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和而不同”。即使同一民族,由于支系不同,居住地生态环境、社会氛围的差异,节日文化、习俗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往往都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除了节日、歌舞、习俗之外,居住文化是贵州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贵州多彩文化的一个典型。旧时广为流传一句俗语:“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石旮旮”。这种俗谚,虽不大动听,大体上却能反映出古代苗瑶族系、百越族系、土著民族在贵州的分布状况。历史上,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农村,住在城市或集镇的只是少数,民族村寨建筑成为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的代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节约用地、运用民族传统工艺进行修建,是贵州民族建筑的基本法则。缘于山多可耕地少的客观实际,贵州少数民族的民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背山临水型、背山面田型与山地型。
贵州各民族的建筑,从构思、择址、选地、取材到修建,都离不开对山地高原环境资源的依赖。而为了族群的持续繁衍生存,又透射出他们对周边环境的珍爱,能用石、竹、泥取代的,绝不多砍伐林木。这种人与大自然相互间的养育与关爱,正是山地贵州和谐文化的表现。
立足于21世纪来探讨贵州历史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可发现这一多彩山地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已远远突破了前人研究和理解的范畴。可以这样说:贵州历史文化已经不仅成为贵州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依托;是贵州各族干部群众需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用以实现后发追赶、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是多彩贵州文化的摇篮,而当这种文化走向成熟以后,人们对那曾经呵护自身文化的摇篮则倍加珍惜。当今的贵州各民族群众,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将独具特色的贵州历史文化视为瑰宝,竭尽所能去传承和弘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