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贵州日报》:袁昕 罗以洪|以数字技术助推黔茶出海

发布日期: 2025-10-22 16:47 来源: 《贵州日报》2025年10月22日07版 作者: 字号:    

茶产业是贵州支柱性产业之一,也是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纽带。数字技术正重塑黔茶出海的价值链,贵州茶产业的转型,不仅是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更是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跨越,推动黔茶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跨越,实现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的历史性转变。

以“数字品质管控”为核心,筑牢国际市场准入根基。一是规模化建设“数字欧标茶园”。在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普安红等茶产业核心产区规划建设数字欧标茶园,接入省级茶叶大数据平台。平台整合气象与农事数据,运用AI算法生成精准种植方案,指导茶农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确保茶叶农残指标符合欧盟等国际标准。二是推动加工环节“数字智造”升级。重点支持铜仁江口抹茶车间扩建,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参数实时优化;在贵茶集团、凤冈红魅茶业等龙头企业,推广智能杀青机、精准发酵系统,使茶叶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9%以上;建立“加工数据溯源系统”,对每批产品的加工温度、时间、湿度等参数实时上传云端,供海外采购商查询。三是构建“数字化检测网络”。联合SGS、欧陆分析等权威机构,建设省级茶叶检测中心,整合种植、加工、检测数据,实现“一物一码、全程溯源”。

以“数字渠道建设”为抓手,打造全球化供应链。一是培育“跨境电商+海外仓”生态。建设“贵州茶叶跨境电商产业园”,引进专业运营服务商,为茶企提供平台入驻、店铺运营、多语种翻译等一站式服务;在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新增海外仓,实现“本地仓储、快速配送”。二是强化“一带一路”数字枢纽功能,实时更新各国茶叶准入标准、消费趋势;推动平台与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报关、报检、物流”一网通办。三是发展“B2B数字化供应链”。搭建“黔茶国际采购平台”,整合全球茶商需求数据,为茶企提供订单匹配、在线谈判、跨境结算服务,实现原料需求、订单交付数据实时对接,稳定高端订单。

以“数字品牌传播”为突破,提升国际认知与溢价。一是构建“文化+数字”传播矩阵。挖掘都匀毛尖非遗技艺、树龄超2000年普安古茶树等资源,制作多语种VR纪录片;建设“贵州茶文化数字博物馆”,运用元宇宙技术还原宋代“南贡茶”等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吸引海外消费者关注。二是开展“场景化数字营销”。针对“Z世代”消费群体,开发多语种AR茶文化体验程序,实现用户扫描产品包装即可“云游贵州茶园”;开展“跨境直播品鉴会”,邀请国际茶评家、网红达人现场演示冲泡方法,讲解“干净黔茶”生态优势。三是优化“国际化产品设计”。针对不同市场推出定制化产品,突出“有机认证”“零农残”,采用可降解包装,开发冷泡茶、即饮茶等便捷品类,适配年轻群体消费习惯。

以“茶产业大脑”为支撑,实现全链条协同。建设省级茶产业大脑平台。整合农业农村、商务、海关和科研机构数据资源,构建“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联合中国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华为等机构组建“黔茶数字创新联盟”,重点攻关茶叶品质AI检测技术、跨境物流优化算法、抹茶精深加工智能化技术三类关键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化“银税互动”机制,基于茶企生产与出口数据开发“茶企信用贷”“订单贷”等产品;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解决茶农资金周转难题。

以“数字人才培育”为保障,夯实产业转型基础。一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兼通茶叶专业、数字技术和跨境电商运营的人才,制定“黔茶数字人才计划”,邀请跨境电商运营团队为贵州茶企提供“一对一”指导。在湄潭、都匀等主产区开展“数字茶园操作培训”,编制通俗易懂的物联网设备使用手册,确保对数字茶园设备“会用、能用、用好”。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