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至今,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已逐步实现从单向度“帮扶”到双向互益“协作”的历史性转轨。近年来,随着粤黔明确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两省遵循互利共赢的基本方针,产业协作策略更加关注对以往协作成果的“存量优化”与“效能提升”,切实规避帮扶资源“沉淀化”与项目“不可持续性”风险。当前,贵州广大脱贫地区正积极行动,努力盘活脱贫攻坚时期积累的产业协作资源与形成的帮扶资产,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持续蓄能。广州市黄埔区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聚焦肉鸭产业,立足既有基础,致力于持续提升协作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家底”在新环境下焕勃勃生机。
精配协作资源,筑牢产业基础
九年前,在广州市越秀区与黔南州长顺县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持下,贵阳市知名企业但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长顺县白云山镇,初步构建起涵盖肉鸭养殖、加工、销售的基本产业体系,并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发挥出一定积极作用。随着时间轴延伸及外部环境改变,该产业逐步暴露出养殖基地散弱、标准化程度低、加工设备老旧产能不足、销售渠道狭窄、联农带农效应不足等诸多问题。对此,广州市接棒越秀区的黄埔区与长顺县东西部协作(以下简称‘埔顺协作’)敏锐洞察其可观潜力,珍视拓展协作基础,坚持“投一处、成一处、带一片”的精准治理原则,制定“专项投入+持续跟进”的财政协同机制等并徐徐发力。在资金配置层面,协作重点突出显著的结构性与靶向性特征。一方面,聚焦于养殖环节的现代化改造。2022年投入760万元协作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养殖大棚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使肉鸭存栏量从10万羽提升至30万羽,不仅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更力求通过技术嵌入显著提升生产要素效率。另一方面,着眼于加工环节的链条延伸。2023年投入900万元在但家食品产业园内建成4200平方厂房,2025年再投入协作资金850万元,在产业园内建设香酥鸭肉制品专用加工流水线一条,通过东西协作撬动其他资金投入,目前园区内已配备自动化屠宰线、熟食加工车间及冷链仓储系统,构建起集研发、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运营体系。使日屠宰能力从1万只增至5.5万只,熟食加工产能从1.3万只提升至8.2万只,既有效破解“产加脱节”的结构性困境,又推动政策资源在关键节点投放的边际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制度建构层面,突出落实“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加快外部赋能向内生发展的制度性转化步伐。具体包括采用贷款贴息、设备确权分红等政策工具,在降低企业与农户的初始投入风险的同时,通过产权界定和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出多元主体的参与动力,从制度层面保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
多端有序发力,增强产业韧性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价值创造的关键枢纽,主导着产业链的形态演进与能级提升。埔顺协作围绕“广州所能”,系统制定以但家食品为核心载体的产业赋能策略,并从养殖、加工、营销等多个端口着力,持续锻造产业链韧性,推动价值空间拓展。在养殖环节,重点支持产业实现从粗放散养向标准化代养的转型。具体以推广“离地旱养”为要点,创新从鸭苗、食疗药品,到技术、收购等“四统一”代养模式,有效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使养殖发病率下降30%、成本节约15%。目前长顺县已建成11个标准化养殖基地,覆盖7个乡镇,并发展家庭农场15户。预计至2027年可培育代养户235户,年出栏肉鸭规模可达1500万羽。在加工环节,产业依托协作资源成功引入系列先进技术设备,持续提升加工水平。屠宰车间的自动化流水线已能完成宰杀、脱毛、内脏清理等工作,卫生标准达到省级食品加工要求。熟食车间已开发出香酥鸭、茶香鸭、川娃酱板鸭等10余种产品,并获评“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此外,还在积极探索实施鸭绒加工等副产高值化路径,预计年增产值超5000万元。在营销环节,产业借助广州市场与品牌资源,成功构建“线下全国布局+线上平台对接”的双轨体系。已在全国布局600余家直营店和加盟店(其中省外220家),入驻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打入长三角、大湾区高端市场,2024年省外销售占比已提升至35%。同时,品牌建设也成效显著。2024年,“但家香酥鸭”成功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成为贵州首个获此殊荣的鸭制品品牌。同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获评“省级禽肉(蛋)重点民生保供企业”。目前,其品牌价值评估已达5亿元。此外,冷链物流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产业链闭环正得到进一步完善。
拧紧利益纽带,确保农民增收
“埔顺协作”始终关注产业的“联农带农”效应,并通过引导构建多层次、制度化的利益联结体系,采用政策赋能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系统降低农户参与门槛与发展风险。从而有效将农户嵌入现代化产业链条,持续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巩固拓展协作成果:一是抓实就业稳岗提升工资性收益。支持但家食品有限公司针对周边易地搬迁户设立就业帮扶车间,提供岗位250余个。运用“包容性价值链”建设思路,积极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正规就业体系,既提高农户的收入稳定性,又促进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预计五年内新增的3000个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完善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层次结构,形成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抓稳代养合作拓展经营性收益,创新推出“政府补一点、企业垫一点、农户贷一点”的代养合作模式,对此,长顺县相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肉鸭养殖贷款贴息方案》,形成政府通过信用降低融资成本,但家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垫付生产资料以及提供全程服务降低准入门槛,农户顺利获得启动资金以及专业化养殖支持而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按当前效益测算,代养户年均收益可达14.58万元,这一收入水平不仅远高于传统农业经营,更显著增强了农户应对市场的能力。三是抓牢村企共建扩增财产性收益,通过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三者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将协作资金投入的养殖设备、加工设施确权至村集体,并牵头与但家食品有限公司约定基准收益,通过推动村集体及农户分红、资产收益等形式落地,持续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拓宽群体受益面。仅2024年,已实现分红资金27.36万元,惠及三个搬迁安置点的380户脱贫户及“三类”重点人群。设备确权分红的成功施行,既有效缓解产业初期投入压力,也为长效收益分配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得益于“埔顺协作”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衔接与资产活化治理创新,今天的长顺县肉鸭产业已实现“量质起飞”,形成颇具规模及影响的“亿元级”产业链,成功占据贵州省鲜品市场较大份额,同时其还以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的成绩,顺利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这种兼具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包容的产业协作模式,为新时期东西部产业协作贡献出有价值的实践样本。
作者单位分别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长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新阶段粤黔东西部协作空间拓展》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LL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