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理论文章

《贵州日报》:洪泽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 2025-11-05 11:22 来源: 《贵州日报》 2025年11月5日07版 作者: 字号:    
作者单位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中强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全面发展、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找准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贵州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资源要素流动带动城乡融合。一是构建人口在城乡间自由迁徙、双向奔赴的制度体系。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以更均等的服务和更完善的保障让更多进城落户农民既能“留得住”,又能“融得进”。二是要补齐人才短板,破解人才瓶颈。加快引进一批农业农村科研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激励机制,推动乡村人才回归和返乡创业;同时,注重对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让更多活跃在基层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能够快速成为推进城乡融合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三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资源倾斜力度,鼓励和支持城市资本下乡,建立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

 以畅通经济循环带动城乡融合。城乡融合要以县域为着力点,把兴业作为首要前提,通过科学规划重点产业布局、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产业融合平台等,以产业的协同塑造贵州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第一,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持续明确各县的工业主导产业,提高工业的总量和占比,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优化,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等构建适应城乡产业分布规律、新产业新业态特点的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打造城乡融合的重要产业支撑点,用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第二,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大力推进城乡市政配套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补齐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区与乡镇快速联通;基于资源禀赋,构建产业协作网络,推动农业从原料生产到品牌化消费,工业从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服务业从传统业态到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传统产业迭代与新兴产业突破的双轮驱动格局。第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等新业态,通过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体商,引导经营主体向乡村聚集,带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与智慧物流、冷链加工、电子商务结合,充分释放产业融合效应,以延链、补链、强链弥补乡村产业体系的不足。

 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城乡融合。一方面,加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完善城乡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三甲医院帮扶协作全覆盖,加快数字化赋能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鼓励优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育幼、文化休闲等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远程教育等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便利度和可及性。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方面,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适度超前建设防灾工程,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完整社区建设,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与管理,提高智慧化安全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一方面以城带乡,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城市的文化节、博览会等平台和渠道,将优质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讲座等送到乡村,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覆盖和延伸,着力打造文化“输血+造血+活血”新模式,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另一方面以乡促城,积极发掘乡村地区文化发展潜能。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文明新风,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